很多人都在后臺問我面膜這件事情,那我們來好好說一說。面膜在醫學美容上,一般皮膚科醫生叫做:”敷料“。
其實在醫院使用的目的,主要是在皮膚有炎癥和濕疹的時候使用,比如熱門的一些我們說的可復美產品等都是類人膠原蛋白成分的,主要是促進創面愈合和皮膚修復。皮膚科醫生擅長根據你的皮膚情況,給你對癥下藥。這些面膜,就是等你皮膚狀態好了之后,可以不再使用。
如果你青睞于這類型面膜的醫學成分和0添加,或者是基于對于創口無感染的特點,你可以繼續使用。
這種類型的面膜簡單來說,就是防腐劑+大量的離子水的集合,使用多了會影響皮膚的正常功能。我身邊的朋友有因為這樣護理過度,導致風一吹臉就紅的現象。
常見的防腐劑成分:
苯氧乙醇為代表的醇類:主殺假單胞菌(溫和產品常用防腐劑,低致敏性,存在于綠茶提取物中)
對羥基苯甲酸酯:主殺真菌(使用頻率最高,又稱羥苯甲酯,雌性激素作用強,不推薦)
甲醛及甲醛釋放體:主殺革蘭氏菌(可能致癌,強烈不推薦)
甲基異噻唑啉酮:主殺細菌(歐盟在駐留型產品中禁用,致敏性高)
敲黑板!看不懂不重要,記住名字就行啦,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學化學的嘛!
舉個例子:某臺灣某森面膜
(之后我們講講成分排序這個事情,越排前面代表含量越大)
雖然化學制劑的化妝品中,不可避免的都會有防腐劑成分,但是防腐劑千百萬種,功效、有害程度千差萬別。選擇危害最小的防腐劑,和防腐劑添加量最適可而止的化妝品,才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最關鍵的事。
有兩個標準供你們參考:
具體歐盟標準,可以參考這個鏈接:CosIng - Cosmetics
美國FDA標準,可以參考這個鏈接:Prohibited & Restricted Ingredients
從皮膚層次上來說,面膜也是一種表面保濕劑,沒有大家想的這么“深層補水”。
皮膚分為皮下脂肪層、真皮層和表皮層。
表皮層也分為好幾層---基底層、有棘層、顆粒層和角質層。
簡單來說,面膜可以實現表面的保濕劑補充,補水。
但是如果說長期讓角質層出于水分非常飽滿的狀態,很多生化反應就會停止,對皮膚是一種傷害。
單一使用化學制劑已經不能解決復雜的皮膚問題,反而會給皮膚越抹越厚,造成沉重的皮膚負擔。
其實還有很多非化學類的新美容方法,已經被驗證非常有效,而且能避免化學類防腐劑的困擾和弊端,比如光療美容,光子理療,光子嫩膚等技術。
面膜不可避免的要加入防腐劑成分,比如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加入美白成分和去角質的一些成分。這些成分如果加在一些霜類產品里還好,因為進入慢,刺激比較小。作為面膜的話,強制進入,刺激比較大了。
很多人說自己敷了很多面膜還是干,我來告訴你什么原因。
這個不是真正的缺水,而是因為人體的水供應循環,受損之后,屏障功能喪失,水分的供應量不及損失量造成的。不是一味的貼貼貼補水,而是要讓自己的皮膚有一個健康的循環。
我做面膜研發的朋友,聊了一下現在的面膜行業,基本成本確實大多在1-2塊錢之間,便宜的大概幾毛錢。你說是暴利嗎?是的。
但是在監管這塊,是需要更加嚴格的。就我不好意思的直說吧,太多的野雞面膜都有激素和過多的熒光劑、防腐劑、香精、酒精等成分。為的就是你用完,白、亮還有聞起來味道香。這些都會造成一些接觸性皮炎,敏感肌更是。
我在一些小美容產品店里看到的傻x牌子真是琳瑯滿目,大多比如廣州、義烏產的,韓國街道上也有這種的,1塊錢1片,原料基本就是上述這些的混合。
其實類似干性皮膚等,平常用用面膜,還是不錯的,畢竟表面的保濕效果還是可以的。
但是一個是注意使用完后記得用封閉劑,比如霜類的產品;另一個是敷完及時清潔,避免細菌滋生。
差不多3-5天敷一次,有效的休息,才能夠讓皮膚屏障及時修復。你的皮膚機理才會正常運作,畢竟雞血不能天天打,要不得廢了。
敷面膜的時候,一般敷15分鐘就好了,敷完記得簡單清水洗一下。它確實就像一個培養基,臉上的細菌和菌群補充營養就會高興壞了。
如果用免洗的面膜的話,算是殘留物比較少的那種,看個人情況了。
此外建議醫學美容的定期深層補水項目,恩!這個才是深層!好嗎!
1、水氧活膚-----補水清潔
2、韓式小氣泡-----進一步的補水清潔
3、vc、玻尿酸原液導入----補水導入(射頻、超聲or其他微針、滾針破皮導入方式)
4、水光針----中胚層補水
關于面膜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可以來評論區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