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文化產業:繼今年二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開其高清圖像資源,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在官網宣布,大眾可直接下載使用其網站Open Data專區中的藏品圖像,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需付費。
臺北故宮首次免費釋出典藏文物圖像供商用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表示,將首次免費釋出典藏文物的圖像供商業使用。此次開放典藏的文物圖像,包括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及毛公鼎等圖像可供下載,還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蓮花溫碗等。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大突破性舉措。
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截圖(紅框內為Open Data專區)
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截圖
即日起臺北故宮Open Data專區“文物查詢下載”及“精選圖像下載”中的圖像,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需付費,大眾可直接下載使用。“文物查詢下載”中書畫類及器物類多達70000張圖檔可供下載;“精選圖像下載”中則有1640張圖檔可供下載,且每季將增加500張。
中經小文隨意選擇了一件文物的圖片下載,真的是很高清!紋理清晰可見。
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該院文物圖像為臺灣數碼典藏計劃之重要成果,目的是為讓數碼典藏成果分享給民眾使用,并擴大博物館公共化效益。如有需要之圖像無法于Open Data專區中找到,或需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圖檔,可書面向臺北故宮博物院提出申請授權取得,但該部分圖像則需要依據臺北故宮的收費辦法予以計價。
此次開放數位藏品圖像供全民利用,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共化政策的一環,除開放臺北故宮至寶讓全民共享外,更希望能借此扶植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廠商,透過圖像的授權能讓更多文創廠商以故宮典藏文物為創意發想泉源,并實際應用于產品開發,不但能提高商品附加價值,更能加強文創品牌競爭力。
臺北故宮博物院認為,文物不應在博物館里,而應是全民共享的溫暖療愈物,同時也可以是致富的寶物。未來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持續落實公共化政策,并擴充Open Data專區中的圖像數目,希望透過圖像免費釋出,讓文物以更加透明、便捷的方式開放近用,以達到博物館教育之公益的目標。
臺北故宮文創“疲勞”了?
臺灣于2002年啟動文創產業,至今已經走過十五年。在各界推動和努力下,2002年,臺灣文創產業便取得超過4000億新臺幣的成績,2013年,其產值更是突破萬億新臺幣。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更是其中“翹楚”。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
2013年,臺北故宮推出“朕知道了”膠帶,一問世就大火特火,風靡兩岸。據統計這款膠帶推出8個月,就賺進新臺幣2660萬元,成為觀光客來臺必買文創小禮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曾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有70萬余件的書畫、器物與圖書文獻等質量兼具的精致文物,這些都是文化創意研發最寶貴的文化資源。”
不過,近些年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開發,甚至整個臺灣的文創產業在經過“眼前一亮”之后,如今也似乎陷入瓶頸期。
“我七八年前來過臺灣,那時候這里的文創產品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是這次來臺灣,卻發現這些文創產品還是七八年前的樣子。”一位二度來臺的游客說,就拿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商品來說,“基本上還是那些,膠帶呀、筆記本呀、書簽呀、手鏈呀”。
而近十幾年,大陸經濟突飛猛進,呈現質與量的顯著提升。在文創方面,大陸也從學習、借鑒,變成大步超越。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就將久居深宮大院的明清帝王宮,經過文化創意的神來之筆,成為貼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創產品,銷售額已經高達10億元人民幣。
中經小文覺得,此次臺北故宮博物院開放藏品圖片版權,讓更多文創廠商以故宮典藏文物為創意發想泉源,并實際應用于產品開發,或許也可以發揮民眾的力量,激發創意,讓更多文物資源能夠被充分利用起來。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放37.5萬件藏品高清圖像使用版權
2017年2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宣布按照 “Creative Commons Zero”(下簡稱CC0,無權利保留協議)將其收藏的37.5萬件藏品的高清圖像資源免費向公眾開放版權。這意味著無論是藝術家、設計師,教師、學生,專業人士或業余愛好者,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并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分享這些公共領域藝術品的高清圖像。這是其數字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探討了數字化時代下如何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使命。
Met官網截圖。點擊“Art”, 選擇“Collection”,即可進入。圖像中標明“Public Domain”即可免費使用。
畫作局部。
該館館長托馬斯·坎貝爾表示,藝術品收藏總計約150萬件,如今提供免費下載的37.5萬張圖片囊括了博物館的主要收藏,另有6.5萬件館藏藝術品已經完成數字化,但因為版權因素暫不對公共領域開放。
除了圖像,該館還提供了開放版權藝術品的關鍵信息和相關介紹,包括名稱、藝術家、創作日期、媒材和尺寸等,有利于網絡用戶探索藏品的廣度和深度。除了在官網下載外,該館還與知識共享、維基媒體、美國數字公共圖書館和應用程序Pinterest等合作,以延伸共享資源的覆蓋面。
其實,早在2014年,Met已經開放了400,000張藏品圖片,但在當時這些資源僅限于學術交流等非商業用途的使用,用戶需要下載大圖必須發送申請說明用途,而此次不受限制地開放和使用更多滿足了21世紀觀眾的興趣和需求。
除了圖像,Met還提供了CC0藝術品的包括名稱、藝術家、創作日期、媒體和尺寸等關鍵信息和相關介紹,這有利于網絡用戶探索Met藏品的廣度和深度。
博物館藏品高清圖為什么會開放下載?
文物藝術作品是全人類的財富,博物館只是代管者。公開藏品的高清圖像,并開放使用版權,無疑是一件利民的好事。
記得前幾天,中經小文發過一篇文章,《這年頭,門前排起長隊的可能不是網紅店而是博物館》。說的是如今,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上升,博物館的精品展覽卻不常有,像《清明上河圖》這樣國寶級的文物更是難得一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數字化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博物館將其館藏高清圖片公布,畫作、文物等細節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人們再也不用隔著冰冷的玻璃陳列柜一邊癡癡張望,一邊擔心撞上去了。
荷蘭國家博物館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博物館目前已有超過15萬(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高清圖片向公眾開放,觀眾們不僅可以在線收藏自己喜歡的圖片創建專題,甚至還被允許乃至鼓勵將圖片下載,進行再創作——印在T恤上、噴繪在車子上、做一個手機保護殼……
博物館為此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名為“荷蘭國家博物館工作坊獎”(Rijksstudio Award)的獎項,獎勵來自觀眾的優秀創意。
館長維姆·貝維斯(Wim Pijbes)說:“我不在乎這些圖片被如何使用。”“我們的收藏由各種物品組成,被安放在博物館里。這些物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被觀看。開放圖片只是進一步擴展它們的這項功能——在教學中使用,把它們轉發給朋友,或者寫一些關于它們的文章。我們不希望人們只能在博物館里觀看這些物品,我們希望與參觀者建立聯系。”即使將博物館的圖片用于商業宣傳,貝維斯也沒什么意見,因為這一切都已經在非正式的情形下發生過。
貝維斯認為,公共收藏領域的藝術作品版權限制應該被取消。在大多數國家,著作權的期限是藝術家去世之后的70年。“博物館藏品應該屬于公共領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至少在文化用途方面。”貝維斯說。保護那些已經去世了的人的作品是“荒謬的”,雖然在世藝術家按理受益于版權保護,但支付的版權費用絕大多數都給了極少數非常成功的藝術家的繼承人,比如說畢加索的繼承人——他將享有版權直到2043年。
那么為什么現行的復制版權制度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博物館是相當保守的機構,這是它們的DNA。”貝維斯說。同時他也將其歸因于商業利益,例如,比爾·蓋茨創辦的科比斯圖片社(Corbis)獲得了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圖片的商業使用權利,“當我們想出版一張來自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荷蘭畫作時,我們必須給科比斯圖片社的主人蓋茨先生付錢。倫勃朗(小文注:17世紀荷蘭畫家)是屬于世界的,應該免費才對。”貝維斯說。
但荷蘭國家博物館并未因開放圖片復制權限遭受經濟損失。據貝維斯介紹,迄今為止因管理復制請求而產生的費用與收入大致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