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只要付出了,才有可能獲得你想要的。想要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是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1965年,一位在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的韓國學生喝下午茶的時候,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夸大了,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的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的畢業論文《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難》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后,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在東方是一個普遍現象,但還有沒有大膽的提出來。驚喜之余,他寫信給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劍橋校友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后來這本書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后來,這個心理學學生成為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另一位成功人士--張亞勤,也是超越了自我。他12歲成為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31歲成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4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38歲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這段輝煌的經歷,在張亞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滿了溫馨的暖色調。而真正的事實是,當我們把一個人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中,似乎才能窺見更多的顏色。在人際交往上,張亞勤與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相處得很好。作為一個“神童”,他與一般小孩和其他“神童”的區別在于,這是一個早熟的孩子。
李開復得到張亞勤加盟的消息后,表示了他對張亞勤的贊賞:“說實話,他的能力,遠超過當時的職位,當院長都是屈才了。”前微軟、思科的中國區總裁杜家濱對張亞勤的評價也極高“他是我見過對科技最熱情的研發人才。”
他們的評價,并非夸大其詞。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張亞勤就在工程界最權威的雜志《IEEETransactions》發表文章,“到現在為止,我可能在這家權威雜志上發表了100篇文章。這個雜志審稿周期是兩年,能在這里發表論文,代表著一種認可。”事實上,很多專家終其一生,都很難在這家雜志上發表10篇論文。張亞勤加盟時的微軟,在中國霸道而脆弱,它對中國信息化的貢獻不比IBM小,但相比IBM在中國既賺到了錢又贏得了聲譽,微軟在中國既沒賺到錢,也沒贏得聲譽和尊重。5年之內竟然換了5任CEO,其中有兩個后來還寫書批評微軟。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成立是微軟在中國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與市場和利潤不直接掛鉤的機構。它持續招賢納士的作為,沖淡了原來那咄咄逼人的形象。11年時間,這個研發機構發生了裂變,由微軟中國研究院升格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隨后又成立了微軟亞洲工程研究院,這些機構現在已經整合成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由最初的4個人,變成現在的3000多人。現在的張亞勤,生活規律而有節奏。上午9點,他會準時出現在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辦公室。此外,他還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在媒體的記憶里,他具有將精力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情的能力,一連數日,閉門不出,沉浸在多媒體的世界里。他還喜歡做生意,對風險投資和股票買賣都很熱愛。某些時候,他骨子里還保留著一些頑童的秉性,比如會在電梯門開的一瞬間轉身跑開,從樓梯拾級而上,然后滿臉燦爛的笑意看著其他同事出來。
人的自身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精神力量是強大而有力的,只要突破了自我,超越了自我,才有可能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