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格桑花
這句話就像是一場瘟疫,似是在一夜之間蔓延大江南北寄居著文藝青年,甚至沾染過一點點文學氣息的角落。而對于這場瘟疫,最沒有免疫力的應該就是我等這些“大齡文青”了吧。
關于愛情,年少時的我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幻想,卻始終是畏懼一朵玫瑰花的刺,而舍棄了花瓣最溫柔的親吻。最初聽到這句話時,內心也是起過波瀾的,只可惜言語刺激的、奮不顧身的只是一瞬間稍縱即逝、微小到可憐的勇氣。
關于旅行,我們太多時候都是停留在意識層面的奢望,“說走就走”,更是何其瀟灑,何其任性。對于那些標榜它的人來說,更像是蜷縮在牢籠生活里,一聲象征性而又無聊的低吼,之后伸個懶腰,打個哈欠,換個姿勢又繼續睡去了。沒能改變什么,也什么都沒改變。
喀納斯
旅行,是一場決絕的踐行。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也讓我們太容易的就能瞥見太多太美的風景。但在二維平面上看世界,都不比你邁出腳步后,無論看到的是什么來得實在,也永遠都抵不過,這世界本身來的更精彩。旅行需要我們走出去,需要我們對“糟糠”生活短暫的割舍與決裂,盡管旅行的最后還是要回歸“糟糠”。但這割舍與決裂的魄力,正是我們對旅行奢望最有力的踐行。
呼倫貝爾
在路上會遇見形形色色的背包客、旅行者,也常會問,對于他們來說,旅行的意義是什么。可答案總是仁智有見。但不管哪種“仁智”,旅行的意義都不應該是在旅行結束后:“朋友圈收獲了多少個zan”、“微博上有多少評論”、“地圖上少了多少無聊而又陌生的地方”、“自己又有多少可供吹噓炫耀的資本”……浮光掠影的無趣。旅行的意義,更應該是摒棄了這些浮夸之后,能夠讓心緒得以平靜或是悸動、靈魂得以慰藉或是洗禮的感悟和思考;抑或只是更淺層次的,知識以及閱歷的豐富從而達到知行合一,身心的愉悅得以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可可西里
如此,旅行,更應該是一場人生體驗:
在喀納斯吃過圖瓦人的手抓肉,知道,美食有些時候不過是炭火與孜然的簡單,外加一小撮鹽巴;
在禾木住過護道班的羊圈,知道,夕陽悄隱、濃霧初升時,泥濘山谷里野狼嗥叫的有多悲傷、可怕;
在可可西里見過拉著板車朝圣的牧民,知道,一個民族的信仰,純粹的是可以逾越距離和海拔的偉大;
在呼倫貝爾喝過佐有牛糞的鍋茶、騎過未被馴服的馬,知道,這片土地不僅僅有藍天白云、草原野花,更有蚊蟲紫外線、雨雪風沙。在人與自然的博弈中以及文化侵略的背景下,這馬背上的民族,也漸漸的于水草宜居處,失守了自己的家。
……
青藏線上朝圣的僧人
如此,一場旅行,又像是一次致敬、一次祭奠。
這也許就是真正的旅行吧:
對自然的敬畏感恩;
對民族的理解尊重;
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踐行;
對人生體驗以及自我實現的追求。
喀納斯
抑或,這也不是什么真正的旅行:
在街頭,為跳舞的少年駐足,叫好;
在江邊,看江風里日落的晚霞;
在庭前,聽雨后塘里浮萍下的鳴蛙;
在路上,遇見一個姑娘,只是梳了一頭好看的頭發
……
扎龍濕地
風景總是眷顧那些有心而無意的人。旅行,則是讓我們換個姿態更好的活著。
走出去,開始一場真正的旅行吧。
阿爾山杜鵑湖
愿所有的美景
都不被辜負
愿所有的旅行
都通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