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住了一晚,早晨7點多起來,太陽還沒有出來。
這就是西北的時間,比內地要晚。
我要乘坐公交車,前往嘉峪關。
公交車從城區出來,一直沿著祁連山脈行駛。
這輛公交車到了嘉峪關市汽車站就不走了,去嘉峪關城景區還要再坐6路公交車。
嘉峪關市是甘肅省下屬的一個地級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部。
嘉峪關地處酒泉盆地西緣,南臨祁連山,北依馬鬃山,地勢險要,景色雄偉,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
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
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
進了景區,我花10元錢租了輛自行車。
關城外有一個水寨
遠處可以看到巍峨的祁連山
蘆葦在風中搖曳,美麗的花朵在藍天下綻放,遠處的亭子靜候著人們前去歇息。
雖然此時水寨沒有水,卻顯得很清幽。
一條索橋延伸到涼亭
在這關城外、水寨邊留個紀念吧。
自行車只限關城外使用,還了自行車,開始進城。
城外有毛主席手書林則徐的《出嘉峪關感賦》
《出嘉峪關感賦》
林則徐
嚴關百尺界天西,
萬里征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
繚垣斜壓隴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
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
回看只見一丸泥。
林則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以林則徐“欽差大臣”身份赴廣州查禁鴉片,虎門銷煙,屢次打退英軍武裝挑釁,舉國振奮。
不久,受投降派誣陷,被革職充軍,遣戍伊犁。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五,即公元1842年10月8日,他一路顛簸,滿身征塵到達肅州。經過短暫休整,更換了大車車軸之后,于初七日出發,到嘉峪關。當夜宿于東羅城內的嘉峪關驛舍,第二天早晨,策馬出關,見“西面樓上有額曰‘天下第一雄關’”,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出嘉峪關感賦》。
嘉峪關關城位置及其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
關城北面有暗壁連接黑山懸壁長城
南有明墻接天下第一墩
嘉峪關兩邊高山與峽谷對峙,關居其中,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明代長城全線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個。
據歷史記載,嘉峪關是“初有水而后臵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關可守也”
說到嘉峪關,不能不提起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馮勝。
嘉峪關最初由馮勝首筑土城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壬子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遠征朔漠。宋國公馮勝為征西將軍,出西路。二十六日,大軍出發,命馮勝出金蘭,取甘肅(今河西走廊地區)。五月,擊敗元失刺罕之兵;至永昌,又敗元太尉朵兒只巴于忽刺罕口,六月付友德兵至掃林山(在今山丹縣東),馮勝率大軍亦至,共擊元平章不花,降元太尉鎖納兒加等。隨后,師進瓜、沙二州(今甘肅敦煌、瓜州),又敗元兵,至此,馮勝下河西,甘肅皆平。
是年,宋國公馮勝決定在嘉峪山麓西北之余脈、九眼泉崗源上建關筑城,扼控咽喉。當年7月開始籌備興建,于次年筑成一座周長220丈、高2丈余、寬厚丈余的有關無樓的土城。嘉峪關地區有關無城的歷史,宜告結束。
從歷史線索中,一代天驕馮勝的形象,漸漸浮出,他注定要與一座關口——天下第一雄關,共同書寫人生最燦爛的一筆。今天,我們看見雄偉壯麗的嘉峪關,就如同瞻仰馮勝高大的身影。
公元1873年當時的陜西直隸總督左宗堂在收復新疆伊犁時速經嘉峪關,面對雄偉壯觀、氣勢磅榜的關城,提筆寫下“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匾懸掛于嘉峪關樓上,為雄關又添了幾分威嚴、幾分雄壯。
——以上文字來自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甘肅文學院榮譽作家胡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