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en Tag",在酒店坐接駁車到機場的時候,司機對我說的,幸好之前看過幾句簡單的德語,要不就不禮貌了。到國外學幾句當地的語言“你好,謝謝,再見”這種,用上的幾率很大,而且還能給別人留下好感。
在規劃行程的時候我舍去了柏林,畢竟德國首都,以后到歐洲去的機會還多。就因為在德國自駕幾天后發現制定的行程并不緊張,而且全是鄉村小鎮會審美疲勞,還是到大城市看看,雖然法蘭克福、慕尼黑、斯圖加特都是大城市,但我們倒霉的遇到了放假,所以最后一站柏林,不得不去。
從布拉格到柏林已經晚上了,酒店入住之后去之前路過的rossman準備大采購,結果等我們到的時候人家都關門了,才八點多。不過有個收獲就是在那里碰到了好吃的土耳其烤肉,老板就是土耳其人,大份,好吃,還便宜,第二天我們又來了。
同之前一樣,車子停酒店,坐公交和地鐵出行,這樣比開車找停車位方便多了。
酒店離地鐵站不遠,步行過去不到十分鐘。地鐵和公交是通票,也是買的團體票,自覺上車打卡就對了。
在柏林乘坐地鐵就遇到查票的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老實,別買了票不打卡,被查到肯定是高額罰款的。
話說17.3歐的一日票還是蠻貴的,但是是五人團體票,如果剛好有五個人就很劃算了。
第一站,到柏林市中心。
勝利紀念柱是1873年建成的,為了慶祝1864年在普丹戰爭中獲勝,紀念柱頂上是勝利女神維多利亞的鍍金青銅雕像。
工作日的柏林,人們忙著上班,自行車騎得飛快,但一點不擔心安全問題,市區的自行車道規劃得很好,也沒有電瓶車摩托車搶道。
勝利紀念柱旁邊是蒂爾加藤公園,柏林市中心最大的綠肺。沒有錯,在市中心,很大的一個公園,早起的人們戴著耳機在跑步,寸土寸金的柏林市中心能有這么大一個公園真奢侈。
路過總統府。
國會大廈里面是可以參觀的,但一定要提前預約,我們是臨時決定到柏林,所以網上預約已經沒有了,現場可以排隊,但人很多,浪費了一個多小時,腳都站酸了。
工作人員很Nice地提前過來告知我們可能會排多久的隊,自己選擇要不要繼續等。既然都來了,那就等等吧。
現場預約處旁邊有一片綠化地,排隊等得有點不耐煩的時候,小松鼠跑出來逗我們玩了,一點都不怕人的它蹦來蹦去的,可惜抓怕的比較模糊。
在這里,人與自然是多么的和諧。
于1894年建成的德國國會大廈,在德意志帝國和魏瑪共和國時期即是國家議會的會址。
1933年2月27日晚,發生了著名的國會縱火案,自那以后,納粹黨掌握了國家議會,將整個國家推向了二戰的深淵。
在兩德分裂期間,戰后修復的國會大廈位于西柏林,但此時聯邦德國的議會已經遷往首都波恩。
兩德統一后,為了再度承擔國會大廈的作用,國會大廈經歷了又一輪重修,增加了一個特別的玻璃穹頂,并于1999年起正式成為德國聯邦議會的會址。
國會大廈西門上的“DEM DEUTSCHEN VOLKE”意為“為了德意志人民”。
預約的晚上九點,準時到門口安檢,那個點去的人不太多,安檢時基本也就我們幾個人,然后一屋子十幾個保安。
安檢時我又鬧了個笑話,包往機器上一放,徑直就進去了,也沒注意工作人員給我說話,對面的人喊我才聽到,要把大衣也脫了,然后一屋子的保安估計工作太無聊了全都在笑,雖然明顯能感覺到他們是善意的笑不是嘲笑,但還是好尷尬。。。
進去是有工作人員領著的,每一道門按順序打開,突然覺得好嚴肅的樣子。大廳上懸掛著德意志的三色旗。
只能參觀穹頂。上去的時候可以選擇之前預約的語音導覽,有中文的。
穹頂中間的這東西看似簡單,其實是個高科技玩意兒,太陽能,玻璃鏡片會隨著太陽翻轉,除了提供電力還有很多其他功能,我都忘記了,導覽講過。
穹頂里面是螺旋結構,可以走到最上面到天臺。每到一個點,語音導覽就會自動播放講解,主要講的外面所看到的建筑,柏林的全景盡收眼底,可惜的是,真的適合白天來,晚上視線不太好,講外面建筑的時候不太看得清楚。
到穹頂上還可以躺著仰望星空。
別看這么大個洞,下雨了雨水可不會流到穹頂里面,會被下面的一個裝置接住,然后又通過軌道流到哪兒去了再利用,總之設計得比較科學。
玻璃穹頂看似簡單卻包含了很多德國先進科技。
能看到下面議員們開會的地方。
白天的視線會更好。天臺也是開放的,可以參觀。
夜幕下的國會大廈。在穹頂的時候聽到有人問開放到幾點,保安說12點,他們就說那就躺著看星空看到12點。。。老外真會玩。
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標志,也是德國的國家標志,距離國會大廈很近。
建成于1791年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巖建筑,以雅典衛城城門為藍本,門頂上是張開翅膀的勝利女神駕駛四輪馬車的銅像,女神手中的權杖上,有橡樹花環、鐵十字勛章和展翅的鷹鷲,這一切都象征著戰爭的勝利。
勃蘭登堡門正面朝東,其以東的區域是柏林老城的核心所在, 這也是唯一僅存的柏林城門。
勃蘭登堡門立于此地的二百余年,見證了德國歷史的興衰。東西德分裂時期,柏林墻即豎立在勃蘭登堡門的西面,幾十年中再無人通過。
夜幕中的勃蘭登堡門。
而我也在柏林買了Pandora勃蘭登堡門的charm。
勃蘭登堡門附近有很多這種城市觀光車,好多都有中文講解,時間充足的話乘坐觀光車游覽柏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走過勃蘭登堡門不遠就是美領館,美領館總會在別國核心位置找地方,韓國的美領館也是就在景福宮門口。
偷拍了這兒的美領館是因為里面的自由女神像用的是柏林熊的樣子,好可愛,O(∩_∩)O~
這地方前段時間在微博挺火的,因為很多人興高采烈的自拍然后一個攝影師把背景P成了當時慘遭屠殺的猶太人,的確,作為一個大屠殺紀念碑,本應帶著對那段慘痛歷史回憶的沉重心情參觀,而不是很high地自拍。
這是一片龐大的水泥碑林。總共2711個混凝土立方柱在這一片開闊地上以網格狀整齊排列,又因地勢起伏和高度不同而參差不齊,從高處看像一片由棺槨組成的波浪。
這是猶太建筑家Peter Eisenman設計,紀念無數在二戰中無辜冤死的猶太靈魂。紀念碑的設計是有象征意義的,代表著一個原有秩序因人為因素而遠離人類。
紀念碑的位置曾是希特勒德國政府大臣官邸,就在美領館對面,是柏林的政治與行政中心。在如此心臟的位置,安置如此龐大的永久性的受害者紀念碑,也足可見德國這個國家對于戰爭反省之真誠與深刻。
水泥塊高低不同,組成一條條狹窄的通道,地面也不是平的,呈波浪形。走進去無論是向上仰望還是環顧左右,很有一種壓抑的感覺,也許這就是設計者想要讓參觀者體驗到的感受。
“紀念碑并不意謂德國對納粹歷史反省的終點,相反的,它將警戒德國人永遠牢記本身的那段歷史,并汲取歷史教訓。”
在紀念碑旁邊有樓梯通往地下,地下部分是紀念碑群下方納粹屠殺歐洲猶太人歷史的紀念館,我們因為時間關系沒有再下去參觀了。
一個國家,在自己政治中心的心臟位置,建立一座龐大的碑林,紀念它當年暴行的受害者,毫不掩飾的將自己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向世人展示,足以看到德國人深刻的自省與贖罪之舉。
在曾經的東西柏林分界線上,這是當時進出這一個城市中的兩個國家的八個檢查站的縮影,于冷戰后部分重建并保留,主要為一個美軍兵站,和以英俄法德四種文字標識的警告牌。
曾經冰冷無私的邊檢站,如今更像一個游客的集散地,大家都來此回顧那段已經過去二十余年的歷史。
沒錯,中間站著那兩人是專門穿著美國大兵的服裝和游客合影的。
這一輛觀光車很漂亮,這么好的太陽坐二層在柏林穿梭感覺肯定很不錯。
御林廣場于1688年建造而成,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初它被叫做菩提樹廣場,后來稱為弗里德里希城廣場或新廣場。1736年至1782年間,廣場被騎兵用作哨崗和馬廄之地,從而得名御林廣場。
在廣場中間的,是新古典主義的柏林音樂廳,它的兩邊有兩座非常相似的教堂,北面的為法國主座教堂,建成于1705年,建造者為來自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因為被迫害而逃亡至柏林的這些法國教徒,是柏林早期發展的一支重要的融合力量。南面的為德國主座教堂。
法國主座教堂。
廣場上坐滿了曬太陽的人,我也好想坐下喝一杯咖啡,可這一天還有重要的事要做,罷了。
歐洲之旅,更應該像當地人那樣在路邊來一杯咖啡,曬著太陽瞇著眼,看來往的人群發呆。
去參觀了德國主座教堂。
它的正式名稱是柏林新教堂。教堂1705年由 Giovanni Simonetti建造。1785年,Carl von Gontard改建了這座教堂,并建造了穹形塔樓。
這座教堂雖然名字叫主教座堂,但其實并非主教座堂,因為從未有主教駐扎于此。
德國主教座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徹底被毀,后來在1977年到1988年之間重建。1996年,這座教堂在更新后,作為展示德國歷史的博物館重新開放。
里面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德國歷史展覽。
這個會議室感覺是經常出現在電視上的地方,政黨們發表演講的地方。
柏林的景點相對比較集中,地鐵加公交很方便就能到每個想去的地方。
地標建筑柏林大教堂還是得去。
建于1894年-1905年,曾經作為王室的專用教堂,內飾極其華麗,它的室內金碧輝煌,裝飾著線條復雜的柱子和精美的壁畫,甚至柱頭都是鍍金的,地上建筑有4層,最高處高達114米。
我們最后沒有進去,看了語音導覽沒有中文,對于教堂類的英語導覽完全聽不懂,算了。
柏林舊博物館,就在大教堂旁邊。
舊博物館位于柏林博物館島南側。建造于1823年至1830年間,是一座新古典主義的建筑,也是博物館島上最老的一家博物館。
博物館在柏林國立博物館系統內,主要展出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品。1999年作為博物館島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
說到博物館島才是此行遺憾,來柏林必去的地方,我們沒這么多時間,只好舍棄了,留給下次,嘿嘿~
旁邊是柏林電視塔。
位于柏林亞歷山大廣場,高368米,是德國最高的建筑。
電視塔原為365米,1990年又增加了一個天線,在原有高度上增加3米,成為歐洲第四高塔。
柏林的標志柏林熊。
去這家KaDeWe購物,好像是德國最大的商場。
好多柏林熊,各種風格的,可愛死了。
這個地鐵站很有特色,但我們當時去的時候只是覺得很復古,沒有感覺太有特色,所以也沒怎么拍照,直到回來后看到別人寫的柏林地鐵提到這里才發現原來還是很多人專門去看的地鐵站。
Wittenbergplatz 是柏林最古老的地鐵站之一,這站的裝飾風格可以說是歷經風霜。1902年剛開放時,這里只是一個簡單的雙站臺地鐵站,但在1912年,另一位設計師把它改造成了擁有5個站臺的全新面孔,并且設計了一個全新風格的地面入口,和附近的 Wittenberg 廣場相呼應。
車廂倒是很漂亮。
柏林紅綠燈也是很有特色的,揮動手臂、邁步疾行的“小綠人”代表可以前進,伸開雙臂、姿態自然的“小紅人”提示需要耐心等待。別問我為啥沒拍小綠人,因為小綠人一出現我們就過街了。。。(⊙﹏⊙)b
小綠人是在1961年由東德交通心理學研究員卡爾·佩格勞設計并提交東柏林交通委員會的。
兩德統一后,許多東德制造的產品陸續遭到淘汰。而德國政府計劃統一使用標準的交通信號燈,紅綠燈小人同樣面臨被取締的命運。幸而在“拯救紅綠燈小人”等民間組織和媒體的呼吁下,柏林等東德城市得以保留東德的這對“紅綠燈小人”。2009年,它們終于被正式納入德國的交通系統中。
如今,紅綠燈小人已經實現成功轉型,成為既蘊含東德懷舊風情,又體現現代創意特色的特殊文化符號。
這個教堂很有意思,是二戰遺留下來的。因為它保留著在二戰中被炸毀的鐘樓尖頂,又被形象地稱為“斷頂教堂”。現在,它身邊已建成了新的教堂和鐘樓,取代了舊教堂的功能。
它的保留無疑又是二戰歷史的警世紀念。
這個教堂位于柏林市中心,在我去過之后的幾個月,去年圣誕前夕,恐怖分子駕車撞向的圣誕市場就在教堂旁邊,造成了12人遇難,50多人受傷。
默克爾的歡迎難民政策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好了,這一天的緊湊安排把柏林大部分值得一去的地方都去了,然后就是重要的事情了。
這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買奶粉。因為兒子一直吃的愛他美,平時都是自己從德國亞馬遜購買,正好來德國當然得現場買一點了。
旅行的頭幾天遇到兩個節日加一個周末,所有商店關門,包括超市都關門,一次都沒采購成。
德國比較多的超市rossman和dm,我們本以為很好買的奶粉結果限購,有些是一人限購3桶,有些是一人限購1桶,還有些一行人都只賣1桶的。
由此可見,那些隨便供貨的代購賣的是真的么?
和閨蜜都需要買,不得不開啟了駕車在柏林市中心轉悠的模式,要么google搜超市,要么沒有目的的隨意開,看見路邊有超市就停車去買。
而超市一般關門很早,本來還打算在德國超市慢慢逛逛多買點德國制造回來,這下去了好多超市全是直奔奶粉去的,明明是給自己兒子吃的,搞得跟代購似的。
幸好是自駕,就這樣騰空了后備箱,一邊買一邊往車上搬。
除了奶粉還順帶買了好多喜寶的輔食。其實在德國,本國人更喜歡喜寶。
這就是我們最后的成果啦,看起來好嚇人。回成都過海關的時候果然被攔住了,海關MM看我和閨蜜那么胖就知道確實是給自己娃吃的,并沒有扣下收稅,還問我們怎么沒買紙盒裝的。
話說我也想買紙盒裝的,可人家超市這個年齡段的就沒有紙盒裝的。
柏林的冰箱貼,當然非勃蘭登堡門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