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到過香港了,當然要再去澳門看看。”對于很多喜歡去香港旅行、懷抱著港式情結的人,總這樣評價澳門。
可是這話一出,有些小伙伴不樂意了。“說反了吧你?對我來說,是去澳門,才順道去香港逛街!”
我們愛的,是澳門每一條街上那白底藍字的路牌留下的老舊氣息,是那些有著鮮艷顏色的教堂,和彎彎曲曲的小巷。還有深夜打在小馬路上的燈光,以及舊城如夢的華燈初上。
感受這一切最好的方法,就是到澳門散散步。今天為你打造的這份散步地圖,帶你認識一個滿是煙火氣息的澳門。
環 島 路
應該每個來澳門旅行的文藝青年都會打卡這里吧?玫瑰巷、情人巷,還有被拍成劇的十月初五馬路,都在這邊。也可以吃一塊安德魯葡撻,聽聽當地人講葡撻的傳奇故事。
電影《十月初五的月光》中陳喬恩花絮照
這個澳門的小離島,就像是澳門的后花園,保留著澳門的本土風味,卻又有著很多西方風情。
鵝黃色外墻、藍色門窗的圣方濟各教堂,在韓劇《宮》和電影《游龍戲鳳》里都作為取景地,像極了地中海的小城。
九 澳 村
說完路環島,要專門再提一下這里的九澳村。對于了解澳門的人來說,這里凝聚了原住民的客家村落,全是回憶與故事。村子很小,十幾分鐘就能逛完,但這里的一磚一瓦,能讓你體會到昔日的漁村滋味。
村口的觀音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有人形容這里是澳門最后的秘境,站在村口眺望九澳灣,會有著恍然似夢的錯覺。
黑 沙 海 灘
黑沙海灘在離島路的環島上,來到這里,才會感受到澳門獨特的海景風光。這里沙子很細,黑色是源于海洋特定環境形成的黑色次生礦海綠石所致。
讀書時常在周末來這里散步,感覺不到身在澳門。附近的黑沙公園可以露營或者燒烤,偶爾這里也舉辦音樂節,很熱鬧。
草 堆 街
游客打卡大三巴,旅人卻哎不遠處的草堆街。一片明清建筑風格的中式建筑,碰撞上葡式風情的西洋樓房。地上鋪滿碎碎的小花崗巖,凹凸不平。
By林帝浣
這里不再如過去一樣售賣稻草,路邊的小商品店,如今賣起化妝品和數碼產品,可是沿著這里走一遭,懷舊的情緒撲面而來。
三 盞 燈
被稱為“三盞燈”的這片地區,全名叫做嘉路米耶圓形地。除了游客最熟知的官也街和新馬路,在澳門散步時如果想大快朵頤一番,我會選這里。
經營了二十多年的馮記豬腳姜,沒走到店鋪前就能聞到濃濃的姜醋味,偷偷說,我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帶有廣東胃的老饕,就看他懂不懂吃豬腳姜。
而茶餐廳的話,也可以選擇這里的新龍記。最喜歡的是蟹黃撈面,聽名字就覺得會帶來強烈飽足感吧?當然,三盞燈最出名的也是一些南洋美食。像緬甸餐,和很多歸來華僑開的餐廳,都能找到。
媽 閣 斜 巷
曾經讀嚴歌苓《媽閣是座城》,特意來查媽閣的由頭,卻因此發現這條被稱為“萬里長城”的老街媽閣斜巷,斜斜的,盡頭就是媽閣廟。
By顧敏達
這條小巷窄到只有單向車道,越往山上走,就越多高檔別墅。經過那些葡式建筑,隔絕了都市的喧囂。好像只有那些老街巷,和殘破的印記,才代表這座城市最原始的面貌。
伯多祿局長街
認識澳門,往往要從那些街道的命名開始。在澳門,用總督名字命名的街道大概有30條,而一個又一個的街牌,也見證著這座城市文化的變遷和沉淀。
比如伯多祿局長街。這是澳門的第一條水泥馬路,200多米,卻有著160年的歷史。最早叫醫院街,因為東側有一間稱為白馬行的醫院。
19世紀改了名,因為當地人認為醫院有點晦氣,干脆就叫白馬行。后來1942年,為了紀念曾任局長的伯多祿誕生100周年,就轉為此名。
這條街,好看在它由彩石鋪就而成。很有異國風情。路過這里的游客總發出“好像到了國外”的感嘆。而我來這里,總是喜歡到星光書店逛一逛,買幾本港版書。
龍 環 葡 韻
在威尼斯人和新濠天地的不遠處,就有這樣一條小巷子,裝下了多座葡式住宅、嘉模教堂、公園,完好地保留著“葡韻”。
可相比于游人眾多的白天,我更喜歡夜里來這里散步,尤其是雨后的夜晚。路燈照耀下,濕漉漉的石板街,像極了電影里的情節。
想了解一座城市當地人的生活,有時候,離景點越遠越好。
感受最地道的澳門,或許就要沿著知名或從沒聽過名字的老街走一走,和那些日漸老去的當地人擦肩而過。
相比于點到點的游覽,我總堅信,用散步的方式認識的澳門,會成為拼湊這座城市一個個側面的最好方式。那些擦肩而過的老居民,那些風格各異的建筑物,都折射著澳門的人和事,景與物。
我所愛的澳門,都在這里、卻又遠遠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