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峰集團正經歷亞太區最艱難的抉擇。
近日,瑞士歷峰集團(Richemont)公布了2013年集團第三財季(10月至12月)銷售表現,令人失望,年收入僅增2.8億至29.4億歐元,集團亞太區銷售升6%,增幅較預期的8%低。而中國是亞太區內唯一收入下跌的市場。
作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巨頭的歷峰集團,靠亞太地區驅動業績的美夢已經成為泡影,隨著近些年關店風波及銷售業績持續下滑,昔日的風光已成為歷史。
“這只是開始”
歷峰集團亞太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
1月16日,卡地亞母公司歷峰集團發布2013年三季度財報,收入按年增2.8億至29.4億歐元,低于市場預期的30.5億歐元。中國區是亞太地區唯一一家收入下跌的市場。
相關資料顯示,歷峰集團是瑞士奢侈品公司,又譯作里希蒙,建立于1988年。按營業額計算,2004年以來,它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公司,排名在路易·威登(LVMH)和巴黎春天(PPR)之間。公司產品涉及的四個商業領域是:珠寶、手表、附件以及時裝。
旗下擁有江詩丹頓、萬國及萬寶龍等諸多名牌,卡地亞是其中最大的品牌。數據顯示,卡地亞品牌曾一度占歷峰集團銷售額的約一半,占總營業利潤的三分之二。
而對于2013年第三季度中國區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公司主席Johann Rupert表示,環球經濟極不穩定。中國持續打擊貪腐行為,影響亞太區銷售。
其實,歷峰集團亞太區業績下滑在2012年就開始顯現苗頭,歷峰集團發布2012財年前9個月財報顯示,除美國以外其他地區全面放緩,在中國內地更是沒有增長。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歷峰業績下滑,跟中國政府限制三公消費有很大的關系,2013年業績下滑或許只是開始。
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6月我國首次出臺“公款不得采購奢侈品”的規定,這一“打擊送禮”的舉措,同樣對奢侈品業造成了不小沖擊。貝恩公司在報告中稱,政府的反腐倡廉運動,對高級手表和高級男裝等“以官場送禮”為主要驅動的品類,影響最為明顯。
不再“高大上”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歷峰集團亞太區的發展就像陷入一個怪圈,店面很多、廣告很多,但業績卻直線下滑。
以旗下品牌卡地亞為例,據財富品質發布的《2012年中國奢侈品報告》中“國際奢侈品牌中國開店王TOP10”顯示,位居第一的卡地亞在中國的店面數高達224家,遙遙領先第二名BOSS的142家。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門店數太多,導致品牌大眾化,背離了此前高端奢侈品的定位,也會讓企業在中國地區市場混亂。
據慧聰2013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廣告投放前30位品牌中有13個來自奢侈品,其中卡地亞廣告投放位居奢侈品第一。
此前,對于卡地亞的消費群體,卡地亞前中國區總裁簡雅汶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卡地亞的消費者偏年輕,主要是25歲到35歲的女性。相對年輕的消費群背后是一群追逐時尚個性的白領,這就相對拉低了整個品牌的高端形象。
不過,1月15日,卡地亞公司相關負責人在回復記者的郵件中表示,“坊間數據顯示,卡地亞在中國的店面數超過了200家。”與卡地亞中國店面數不符合,并對記者表示,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卡地亞在中國共有36家精品店和48家腕表授權零售商店。
然而,記者在卡地亞官方網站搜尋發現,列出其在48個城市150余家精品店的資料。對此卡地亞方面給出的解釋為,150余家不僅包括直營的品牌旗艦店、授權代理商,還有一些合作的柜臺“店中店”。
卡地亞還在回應中稱,關于媒體對于卡地亞中國關閉10家店的報道也屬于誤讀:“錯誤地把歷峰集團2012年財報中卡地亞全球門店減少的數字用在了中國市場。”但值得探究的是,其并沒有就針對這10家店中國區域到底占幾家做具體回應。
奢侈品低迷期
其實,歷峰集團只是奢侈品市場低速發展的縮影。
此前貝恩公司的調研結果顯示,2009年之后,奢侈品業在中國市場的增長率最高達到35%。2008年至2012年,國內奢侈品消費總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7%。
為此,多家奢侈品巨頭加速布局,將戰線從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拓展到“城鎮去”。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路易威登(LV)在中國內地地區的32個城市管理著64家門店,其中,北上廣深4個城市開設有13家店面,其余的全在二三線城市。巴寶莉(Burberry)也不甘落后,在中國的36個城市開設了70家門店,其中僅有14家在北上廣深,與二三線城市呈2∶8的趨勢。
然而,好景不長,剛被激活的中國市場卻遭遇寒流。2013年,LV在華銷售的增長只有區區1%左右。
特別是高端腕表領域,更是一落千丈。瑞士制表工業聯合會的統計中,2001-2011年間,瑞士鐘表工業出口值從102.97億瑞士法郎升至190.3億瑞郎,增幅達84.81%。其中,瑞士鐘表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10年內的平均增幅達123.73%。不過,從2012年下半年起,一路上揚的勢頭便不再延續。在2012年下半年的銷售數據中,中國市場的增幅與前十年相比下降了23.11%;與2011年同期相比,增幅的回落幅度高達47.17%,逆轉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態勢。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說,中國市場最容易賺錢的年份已經過去了。奢侈品的營銷本就比普通商品更加困難,在低迷的外部環境下,說服人們用大價錢購買“錦上添花”的商品就更不易了。
其實,多家品牌也在轉型突圍。近期記者在走訪各高檔奢侈品專賣店時也發現,多家高端品牌也在進行打折促銷,有的全場7折,也有的是對折(5折),這種現象在北京、上海等地非常常見。
除了調整產品線和價格外,不少奢侈品牌也著手進行電商渠道的拓展,然而,對于各大品牌的市場求索是否真能奏效,有待市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