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芳草地,這座建筑的硬體由四座塔樓構成。通透的玻璃幕墻及鋼架結構,結合頂部采用的ETFE膜材料(與“水立方”相同)組成獨特的節能環保罩,在內部實現獨立的微氣候環境。室內空氣質量達到MERV標準的第11級,在霧霾侵襲的日子里,這一設計陡然間也讓芳草地有了“桃花源”般的話題價值。值得一提還有樓頂的斜面設計,充分保證了周圍社區的日照權,做到與環境共生的和諧相處。除了示人以形的“綠色”風貌,內部先進的冷吊頂和地板送風系統,將室內空氣與置于天花板內的水管透過輻射原理作冷/熱交換,保持寫字樓內溫度的穩定與均衡。在春秋季節能源需求較低時,可關閉空調系統透過自然通風模式,在有效節約能源的同時充分確保人體的舒適感,可謂一舉兩得。
Q=《北京青年》周刊A= 曾偉麟(僑福集團市場部副總監)
Q:僑福芳草地作為僑福集團旗下最新的商業地產體現出濃郁的藝術調性,這是不是和黃氏家族對藝術的喜好有很大關系?
A:藝術并不是家族整個軸心產業里面的根基,而是在二代開始慢慢加進去的一個結果。僑福集團主席黃建華先生有句名言,“收藏始之于收藏。”有了一兩件藝術品之后,慢慢體會它的興味,然后把這項愛好鋪展開,不僅收藏藏品,也結識很多藝術家,進而讓藝術的概念和商業項目互相激蕩也就理所當然了。其實在集團過往的香港陽明山莊,臺北怡亨精品酒店,新加坡的鶴樓和僑福·clat等項目中,都有放一些藝術作品或者概念在里頭,但只有僑福芳草地這個項目是真真正正第一個從創意到實施完全貫徹藝術理念的。
Q:在創意階段,黃建華先生對于僑福芳草地的構想大概是怎樣的?
A:在他看來,這是個非常個人的地方,在空間的設計的同時他就在考量藝術上我應該怎么去擺放、呈現,主席先生希望讓藝術品可以和空間產生對話,甚至兩個作品產生對話,所以其實這里頭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應該算他自己親自選定的。
Q:談談僑福芳草地的招商門檻?
A: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的顧客就是我們寫字樓的客群,其次這里坐落在使館區,同時也毗鄰CBD。消費群體相對來講屬于新的中產階層,當然還有一部分富裕階層。我們的想法是希望原則上這里展示的商品首先可以滿足你的日常生活,可以用它來定義你的階層和品位,其次是滿足特殊場合中消費者需要的。所以在商場的地上的兩層放置了比較精致的腕表、珠寶箱包飾品,它們滿足了特定人群的特定消費需求。下面則是比較日常的穿著品牌,可以滿足你的辦公室工作生活的需要,同時下面兩層還設有影院和餐飲區,希望透過這四層商業空間滿足目標族群里面基本的需求。
僑福芳草地畢竟是一座商業地產項目,但又結合了濃郁的藝術格調,我非常想知道,當商業與藝術間產生了矛盾,你們如何取舍?
其實商業與藝術并不矛盾,如果可以將兩者有機結合,是會有相得益彰的效果的。對于僑福芳草地將藝術與商業有機結合的形式來說,在僑福芳草地這個商業綜合空間中,藝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特質,我們將藝術融入了這個項目并貫穿始終,在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購物中心中購物對消費者而言,是一種獨特而優雅的享受,同時這樣的環境又賦予了品牌一個絕佳的展示空間,也有機會提升消費者對品牌工藝的認知與理解。就藝術品在商業空間中的安全保護方面而言,雖然這里的每件藝術品都十分珍貴,但是老板依然不希望用圍欄將人與藝術隔離開來,集團主席黃建華先生曾經說過:“人與藝術的最佳距離就是沒有距離”,他認為在人們與藝術品零距離接觸的同時,也會增加對藝術的了解,逐步培養大眾對藝術的喜好與尊重,這是一個過程,通過人與藝術的不斷接觸,可以讓更多的人熱愛藝術,尊重藝術。
Tips
藝術是“Parkview Green芳草地”最獨特的DNA
與過往一些購物中心所謂的藝術氣息不過是“墻上畫,壁上掛,廳堂擺”不同。在芳草地,“藝術”不再被固定放置展示在某處,而是讓藝術的格調無處不在:藝術品的安置、擺設從店外延伸到門前噴泉池,再到旋轉門,再到店內專門的空間以及在各個商鋪間間或出現的邊邊角角。在這里,“藝術”不再被固定于一隅成為展示的“存在”,而是成為一種散點放射狀的“存在”得以展示,進而融入、調和商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