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香
在人們熟知的沉香、檀香、龍涎香等單品香之外,常見的香其實都是“和香”,古代文人學士留下許多香方,真正的和香香方和藥房配置方法很像。藥方遵循的配比原則是“君、臣、佐、使”“君”即最主要的那味藥,“臣”是為了讓“君,”的效果達到最好,像宰相一樣起輔助作用的幾味藥,“佐”是輔助宰相的兵士, “使”是信使,能使藥直接達到病灶。而香方的“君、臣、佐”的作用都和藥方一樣,只不過把“使”換成了“輔”,不需要達到病灶,只要輔助另外三個就可以了。所以和香通常都更加平和,適合所有人群。
講中國香最得心應手
我是北京人,土生土長的。在廈門大學念國際貿易,出來后就自己做海運公司和國際貿易公司。后來就喜歡上了“香”,但那個時候只知道“芳香療法”。2000年我就去英國學習芳香療法,在英國芳香療法是一種醫學上的治療方法,有專門的醫院、老年養老院、臨終關懷醫院,但在中國不知道怎么就進了美容院了,回來后我也就只能開個美容院。
但還是想了解一些關于“香” 的更深刻的東西,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那個時候國內也沒有這方面的文化,所以只能去日本學日本香道。到了日本跟著最有名的志野流和御家流都學過。日本人不教,要花很多錢買很多香,才被允許參加頂級香會,才會告訴我一些東西。知道了之后覺得真是故弄玄虛,就那些玩意啊。日本香道和茶道一樣,完全形式化,疊巾、走路……只要能形式化的都無限形式化,學了三個星期還在那疊香巾。儀式開始后折騰半天,最后只有米粒大小的那么一點沉香,點完放在鼻子前吸三口做陶醉狀,就完了。
因為那些文化不是日本的原生文化,不是在他們那里產生的,他們只能守著以前的東西不敢改變。比如插花,我們有個杯子就可以插花,枝條往左斜往右斜都可以,但他們覺得不行,插花就必須嚴格按照老師教的來,但凡有一點小突破都是不對的,所以有一點點想創新的人都會自殺,因為他們無路可走。
在日本學過之后就覺得那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回到國內去查文獻找老師,遇到傅京亮老師,跟著他學品香,也學制香,一直到現在。
有時候我覺得人天生想干什么、要干什么,不管走了多少彎路,最后還是會回來的。就跟我想做香文化一樣,現在我也在開芳香療法的課,也開花精的課,但還是覺得講中國香文化的課是最得心應手的。
香,不僅僅是好聞
為什么古人喝茶時一定要焚香,因為茶是素降的,屬陰,綠茶更是陰中之陰。香是至陽之物,和茶在一起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才能制中和。所以古人凡點茶一定焚香,就是讓自己的身體有一個平衡,為什么叫中國啊,因為我們秉持中和之道,中和之道貫穿在每一個生活細節和哲學里。
中國香有很多種,不是只有沉香、檀香這種單品香,只有沉香販子才打起沉香的大旗,沉香是單品香,偶爾點一支嘗嘗就可以了,一味香叫不和,三味以上才叫和。而“和香”正是有香文化以來,中國最主要也是最精華的香。
我現在用的和賣的,都是傅京亮老師的香,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找香,只要誰說哪有好香我都會跑去看一下,但沒有能比得過傅老師的香的。現在懂的人太少了,一定要是一個飽學之士,又要在這方面有所造詣,還要肯下傻功夫。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按照古代香方和了一款“東坡聞思香”,怎么能知道今天和的這個香,就是那個時候東坡先生和的香呢?沒有人可以評判,就只能全憑自己的功夫去證香。傅老師這個功夫特別深,自己背著香和干糧,到泰山的后山去證香,一去就是十天半個月,睡在山洞里,打坐,把香點在天地間,哪個香的用量該多該少,全憑自己的修為。這是一個修行人特別重要的關口,關系到做出來的香能否秉持正心正念。因為香是至陽之物,但凡有一點邪念,香就會變味,就會傷人。
古人說“藥香同源”,香不僅僅是好聞而已,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啟迪文思,最后才是養生保健。茶、花、香這些,都是中國文人雅士的小情趣小閑事。我現在是走到哪點到哪,中國人點香不用湊到跟前聞,放在房間一角,從旁邊走過能聞到就可以了,我們喜歡似有似無,縹緲的味道。
唐欣
徐行坊創始人,中國傳統香文化講師、英國注冊執業香薰師,師從有現代芳香教母之稱的伊芙·泰勒(Eve Taylor)女士,學習和研究芳香療法15年,擁有豐富的芳療知識及實操經驗。
燃香
現在有線香和盤香很方便,但明代以前的古人都是點香粉,點香粉的過程就像泡功夫茶,需要專注和安靜,當一爐香冉冉升起,仿佛完成一次凈化儀式。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不錯的休閑方式。
1. 壓灰
先用平灰壓把香灰壓平,如果是隔火熏香的話則要用側灰押把炭埋進香灰里。這個步驟看似簡單,但要想把灰壓得又平又實,還是要費一番工夫的,十分考驗人的耐心。
2. 放香篆
香篆中間是鏤空的,也就是最后香粉的形狀。香篆放在壓好后的香灰上,一旦放穩就不可再移動。根據香爐大小、點香人的手藝,可以選擇圖案不同的香篆。
3. 放香粉
取出香粉,放在香篆上。建議一點一點放,不要一次放太多。
4. 填香粉
把香粉填進香篆的縫隙里,再壓實。這個過程中最好用手輕輕扶著香爐和香篆,以防香篆移位。
5. 取香篆、燃香
填好香粉后,干凈利落地把香篆拿起來,就能得到香篆上的圖案了,再用線香點燃香粉一頭,輕輕放于一邊,裊裊青煙就可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