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電視產業究竟路在何方?
雖然1月份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2014上,國內廠商各類光鮮亮麗的電視產品依舊吸引了很大一部分觀眾的眼球,但是從整個產業來看,情況卻并不樂觀。據奧維咨詢(AVC)發布的電視產業報告,預計2014年中國彩電市場預計銷售總量為4564萬臺,同比下降4.5%。在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下,如果沒有新突破,這個發展了幾十年的傳統產業恐怕會漸漸地被PC、平板電腦以及手機所替代,最后走向衰亡。
面對行業困境,有的電視企業選擇和互聯網企業合作,試圖用內容收費的模式吸引受眾,有的企業則把希望寄托在OLED的普及上面。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電視新軍惠科看來,想要在互聯網時代完成產業突圍,使用“成本加價法”才是最好的選擇。
據了解,目前主流電視廠商多采用“倍增加價法”對電視進行定價,在這種定價法則下,電視機的成本每增加100元,銷售價格就會增加300元或者更多,而在惠科的“成本加價法”下,同樣是100元的成本增加,銷售價格則只會增加100元。“比如,我們生產的50寸的3D電視成本比普通50寸增加200,我們的售價就只增加200”劉丹說。記者在京東上看到,惠科50英寸的3D電視售價確實只比同尺寸普通電視多200元。
據惠科內部人士透露,在“成本加價法”的指導下,惠科即將推出32寸的千元智能電視,售價比其他品牌同類型牌面價低500以上。“這是互聯網時代一臺32寸智能電視的合理價位。”惠科副總裁劉丹說。
和部分進入電視行業的互聯網企業“虧本賣電視”不同,做了多年的“代工王者”,有著自己的生產車間的惠科在“成本加價”的定價法則下,賣出的每臺電視都是盈利的。“他們做的就是在硬件質量過關的基礎上盡量減少運營費用,用‘工廠+電商’的模式將硬件之外的成本盡量壓縮,每臺電視賺取一點利潤。”一名業內專家說。
有著自己的工廠和產品盈利的支撐,惠科在產品供應上底氣很足,面對記者的提問,劉丹表示新推出的千元智能機將會完全開放供應,不會搞任何“饑餓營銷”。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成本加價法帶來的實惠。“一年如果賣出100萬臺,我們就讓利了5億。”劉丹說。
國內市場真的對電視有著這么大需求嗎?據數據統計,擁有3億人口的美國,2013年的電視銷量為4000萬臺,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2013年電視銷量和美國相當。“中國80%的家庭在臥室里都沒有電視,而美國在臥室甚至廚房都有電視。”劉丹說,只要“解放”了國人的臥室,中國的電視銷量將有望在5年內達到8000萬臺。
劉丹告訴記者,目前“解放臥室”的主要障礙,除了擺放不便的的電視盒子和分機收視費之外,智能電視價格偏高也是一個主要因素。惠科的“成本加價法”正是解決價格虛高,將電視推進國人臥室的利器之一。如果諸多電視廠商能夠拋棄傳統的倍增加價法,使用互聯網時代的成本加價法來定價的話,電視產業的第二春,也許將會很快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