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全年要生產大約12000款衣服,一年52周,平均每周大概23款。
但所有的款式不會在每個專賣店都上架,每個店平均每周上兩次新款,大概每次也有50多款。一般服裝企業別說一周,就是一個月也上不了這么多新款。
ZARA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是靠“買手”抄襲最新時裝款式。
眾所周知,時尚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多變,一部電影,一個MV,或許就會顛覆目前的時尚元素。
當這些時尚元素出現時,ZARA的買手們只需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對世界頂級時裝展所透視出來的潮流的模仿,保證這些款式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接近最新潮流。
在設計環節大大降低風險后,ZARA也沒有盲目上量。ZARA對門店的配貨很準確,或者說,很保守。
“以目前ZARA具備的信息反饋系統,總部可以隨時查看到每個單店、每款衣服的銷售情況和現時庫存,結合店長對銷售報表的分析進行配貨。
每周配兩次新貨。無論是新上架的款式,還是二次補充的款式,總部發過來的數量都不會太多。”
從副店長的描述來看,ZARA有別于多數傳統服裝企業采用的訂貨制,而是總部根據每個店的銷售情況主動配貨。
位于總部的設計團隊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每個單店、每個城市、每個地區需要什么樣的款式,什么樣的顏色,多大的尺碼,每次補貨大概需要補多少數量。
如果用訂貨制的眼光來看,ZARA這樣的企業就像是每隔三四天就要開一次訂貨會。這保證了ZARA在生產數量上有所根據,不會盲目地向店內壓貨。
“已確定下架的衣服,即使店內還有存貨,消費者想買到,也不會提出來賣。這就給消費者造成稀缺感,讓他們感覺到ZARA的衣服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
由此可見,在款多量少的原則下,ZARA還用“稀缺營銷”的銷售策略吊足消費者的胃口。
從ZARA一個店的運營,可以看到,ZARA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兩千多家的服裝連鎖店基本符合零售“勤進快銷”原則。
一家零售店防止庫存的最好辦法,就是勤進快銷,尤其是快時尚類型的服裝,短時間內銷售不掉,不僅占用資金,占用貨架,而且極容易過時貶值。
因此,ZARA通過四個環節,牢牢控制住服裝業的固有風險:
1. 買手大規模抄版;
2. 設計到上架12天的快速上貨周期,盡量不補貨;
3. 款多量少,稀缺營銷,不貪求在某一單款上的銷量;
4. 終端銷售信息的及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