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原博斯公司)和世界經濟論壇于星期三發表的一項調查中稱,約60%的中國龍頭企業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將研發中心或生產遷往海外。
根據這項研究,正把這些功能輸送到海外的中國公司的數量大致增加了一倍。
此外,80%以上的公司計劃建立或擴大市場營銷和海外運營服務。
戰略和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區總裁史蒂芬·范賀文表示,“現在的中國企業顯然有野心和意圖擴大規模,這不僅在于地理上,也在于建立海外技術、制造和研發能力上。”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黃建兵同意這一觀點,并稱該公司目前的重點是品牌形象和技術。
范賀文表示,“對于全球化公司來說,重要的是采取全面的方法來認識自己的挑戰,并實施全方位的管理解決這些問題。”
根據調查,美國(71%)和東南亞( 61%)是中國全球化公司未來擴張的目標區域。
超過40%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計劃在歐洲或拉丁美洲擴大規模,也會關注中東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東北亞地區。
聯合研究進行了一系列全面的采訪,并在過去的12個月中采訪調查了125家中國公司。大多數接受調查的企業都認為在建立全球性戰略上已超越了同行。
這些公司很有可能聲稱“對于何時、何地以及如何立足全球市場,他們有系統全面的戰略”。但是,盡管這些企業在全球化上處于領先地位,海外業務還是充滿著緊張和競爭的。
根據該報告,成功擴展海外業務的關鍵要是均衡高效的管理和可持續的全球經營模式,主要包括四個關鍵領域:文化、管理、進程和人員。
世界經濟論壇北京分公司的中國執行董事奧利維爾·施瓦布表示,這個進程,與全球標準化、靈活性控制和嚴格的風險控制相關。
就“人員”而言,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極頂團隊,聘用和激勵本地人才,并為外籍人士提供開發和部署的機會,這也相當重要。
施瓦布表示,“中國全球化企業必須找到正確的平衡方式,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要采用全球化的運營模式,即在戰略層面和執行層面上成功平衡這四個方面。”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姜增偉,在第八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表示:去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但外國直接投資的累計值仍然很小,只占據了美國同年累計值的區區十分之一。
他說,“走上世界舞臺后,由于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深化,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排斥全球投資者,中國企業正面臨著許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要取得成功,中國企業需要與當地政府、金融機構和同行在當地市場緊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