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明白的是,我們并不需要馬上回復電子郵件、短信和最新狀態,湯姆·查特菲爾德說道。
美國交通安全部官員已針對如何解決司機因汽車內置電子設備而分心的問題提出了指導方針。
你有沒有收到過“若有似無”的短信?假若你曾經深信你口袋里的手機震動或響鈴,當拿起一看卻是什么都沒有,那么答案毋庸置疑:有收到過類似短信。同樣情況不是只有你經歷過。根據皮尤互聯網研究中心的一項全國調查數據中顯示,67%的美國成年人都有類似經歷。
同樣這份報告中發現,受訪者中有37%的人說,沒有智能手機他們“就活不下去”, 這表明2013年全球泛科技越來越理所當然——以及我們身體的每個部分和我們的思想一樣都參與其中。
就我個人情況而言,即使我沒帶手機,有時候我也有收到短信的錯覺。我經常把手機放在我左褲兜,而且即使手機沒放置在那,我大腿肌肉有時候也會感覺到有“無聲的短信”在嗡嗡作響,就好像短信已直接發送至我的皮膚中一樣。這種感覺很不安,也表明了此類物理反射不受歡迎的程度,尤其是因為想到某人或某事需要我的關注時總是讓我熱血沸騰。
那種恒久不變又隨之而來的狀態,尤其是因為想到某人或某事需要我的關注時總是讓我熱血沸騰
短信看似只是微不足道的業務,但是有一名思想家正日益關注我們如何與機器相互交流的動態,他就是杰倫·拉尼爾,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計算機科學家。12月份拉尼爾接受《史密森尼雜志》的采訪時曾針對民眾對短信和社交媒體等服務做出即時回應的現象激情雄辯地指責此種文化造成的社會后果。
“看看我們今時今日的世界,”他說道。“社交網絡旨在創造群眾活動,而這個即時又令人焦躁不安的網絡將每個人聯系在一起,使我們產生了經濟擔憂。對你而言,你聽起來有何感受?對我而言,那就像潛在社會災難爆發前的征兆。”
“廣告素材”
拉尼爾的觀點也許聽起來有些極端。但卻與其他想法不謀而合。以行為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言論為例。2011年在他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他這樣寫道:“常用短語‘請注意’具有傾向性,讓你將分配于各項活動的有限注意力全部轉移。”人類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一種稀缺資源;每當其供不應求時,人類的普遍趨勢是變成卡尼曼所說的“啟發式”:這是基于假設和捷徑作出的快速判斷,更不用說更發自內心的沖動和欲望了。
大部分時候這些“啟發式”對生活的成功至關重要,使我們每天能夠正常活動,同時維護著自身更強的能力——書名中的“慢”思維。然而,當涉及到比認識一個朋友或挑選一項最喜愛食物更復雜的挑戰時,我們做決定的快速反應系統往往容易出錯,令人擔憂:被偏見和歧視左右,墨守成規。即使是和我們上次吃飯的時長一樣簡單的事情都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深遠影響。
用拉尼爾的話說,網絡生活中許多永恒聯系的模式恰恰將我們推向一種類似肢解的狀態:我們只需動動手指,轉轉眼球。這是我們的風險,他的采訪者羅森鮑姆(Ron Rosenbaum)說道他的采訪者羅森鮑姆(Ron Rosenbaum)說道:“我們冒險把自己外包成微不足道的廣告素材“,從一種固定反應變成另一種固定反應,并可能陷入更多惡性形式的死板操作,而不僅僅只是因嗡嗡作響的信號音而困擾。
當我的大腿感覺到有若有似無的短信在嗡嗡作響,我發現我輕而易舉就會想起拉尼爾的警告——技術正如何削弱人類的美好本質,或至少說,科技如何減少著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時間與注意力,技術已不只是一種不斷轉移聚合我們注意力的手段。然而,我還意識到這些系統可能使我們后退的方式。
先見之明
《紐約時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該文章主要討論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例如,列出一些正在被處于第一線的人試驗的解決辦法。據報道,科技公司阿托斯計劃于2013年年底逐步取消員工之間所有形式的電子郵件,寧愿依靠更有效和更簡單的溝通方法。同樣地,德國戴姆勒汽車公司現如今給員工提供了選擇:在其度假期間刪除員工郵件,避免陷入郵件堵塞,通常要等這些倒霉員工回來再處理。
這些都是一些不起眼的步驟,但是卻緊密相連,卡尼曼的重點觀察顯示:面對注意力衰竭現象以及判斷力不斷變差的可能性,你的最佳選擇是“要意識到你自己處在認知雷區,放緩步伐,尋求認知能力的強化。”
拉尼爾是位批評家,更重要的是,他還在某些領域認為使用高科技是“反人類的“:科技通過”胡蘿卜加大棍“這種軟硬兼施的方法讓人類產生一種認掠奪式的浪費習慣,讓人落入科技的陷阱中。無窮無盡的共享和點贊畢竟遠比花時間找到我們內心真正的感受要容易得多——更不用說表達了——而個人身份竟變成了一個永久的狀態更新,下拉菜單的偏好和即時互動。
針對這一點,卡尼曼認為,我們必須問問可以在組織中以及我們的工作慣例建立什么樣的“強化”——以及在我們已建立的體制中,有哪些能避免增強我們偏見和錯誤的能力。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是也表明是時候關注這類問題了。借用看卡尼曼的最后一個詞來形容:“認知嵌入我們的身體,你用你的身體思考,而不是用腦袋。”至少對我而言,在我的大腿接收到的若有似無的智能手機短信就像是我的身體在試圖告知我某些事情。2013這一年我們該充分利用我們高品質的注意力,并探尋幫助別人也這么做的意義。是時候停止抽搐般的即時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