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而言,人壽保險可以說是他所能購買到的最令人不安的金融產品。畢竟人壽保險本質上就是對你生命的投資,只有在你死后才會支付。
如果你要買一輛車,那車輛安全和里程油耗等各種因素都考慮在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相較買車而言,投保人購買人壽保險時就必須直面生命的脆弱。而且關于一次購買人壽保險的大腦計算會令人十分不安,因為你要考慮的很多:“我什么時候會死,我的死因會是什么,以及我的生命會值多少錢?”。
作為投保壽險行為的另一方,保險公司在為你的生命投資之前,通常需要計算你死亡時間的可能性。不過,保險公司明智地意識到,在賣出保險單的時候,當面向投保人尋求幫助來估測他們的死亡時間和死亡方式只會導致尷尬。出于禮貌,人壽保險公司會替你預測死亡。美國資深的拉斯維加斯賠率制定者們把這叫做“設置差價”,而這些人都是對體育比賽下賭注的職業賭徒。當然,人壽保險公司則有個更好聽的詞,即把這個過程稱作“承保風險”。
預測你的死亡
為了能在給潛在客戶的承保中獲利,人壽保險公司需要大量資料來區分風險人群和理想人群。風險人群包括已經患病或可能患病的群體,而理想人群則包括健康并可能繼續保持健康的投保人。為了獲取足夠做出正確判斷的情報,人壽保險公司建造了地球上最復雜的軟件工具以及最詳盡的客戶資料庫。
事實上,百余年來人壽保險公司在大數據和個人分析領域一直都是領跑者。成立于1902年美國醫療信息局股份有限公司,是美國最古老以及持續運營時間最長的征信機構。其擁有“北美最大的保險申請者醫療情況數據庫”,并以此進行有償征信服務。在它的內部存有金融消費者的上億條記錄,并且該數目仍保持每周上升的趨勢。“這些數據包括主治醫師的確診醫療情況,化驗結果,合格的體檢,以及患者自己承認的醫療情況”。
保險公司倚靠的另一個組織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這個相當于我國工商管理局的部門會告誡美國民眾一些金融陷阱。它們除了有金融消費者的醫療狀況外,其報告收集的數據中還包括了個人信用記錄,駕駛記錄,犯罪活動,吸煙記錄,飲酒習慣,冒險運動參與度等“其他”數據。在參院銀行委員會的質問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前任執行董事兼首席法律顧問威爾伯定透露,其檔案中的“其他”分類會包括“性偏離”資料,例如同性戀、娘娘腔、單身、艾滋病毒攜帶者、以及非婚生育女子的道德品質,甚至還會包括藥物成癮、嗜酒、以及賽車、飛行之類的危險愛好。
對保險公司而言,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數據庫就猶如人們的早前醫療情況以及私人“難言之隱”的谷歌數據庫。一旦消費者書面授權委員會進行調查,保險公司就可以直接并且高效地獲得投保人個人醫療信息,從而據此計算出客戶的死亡數據,例如死亡概率。
開始調查時,承保方會首先打開電腦瀏覽器,登錄MIB數據工具的網絡程序。進入MIB網站入口之后,承保方就可以找到任何人的MIB文檔,評估MIB 的醫療報告,從其他保險公司獲取更多細節資料,設置警戒以便能在未來兩年內自動追蹤申請人,找出可能未被發現的情況,以及找出獲得過多人壽保險的頻繁投保人。
雖然MIB的醫療數據庫是全美最大的,但它卻不是保險公司唯一利用的資源。美國第二大健康保險公司——聯合健康保險公司,其旗下單位 OptumInsight就主管著一個類似的專業消費者報告機構MedPoint。它擁有超過2億美國人的處方藥記錄。為了能每日收集到成千上萬的醫藥文件,OptumInsight直接在美國藥品利益管理公司的數據中心設立了自己的服務器。
保險公司可以即時在線獲取七年內的處方歷史記錄,其中包括:醫生開的藥物和劑量、配藥日期和再次配藥日期、開處方醫生的姓名及住址。 OptumInsight旗下的MedPoint還運用預測模型給保險公司提供“藥學風險評分”,或某一群人的“預測風險”指數。作為對保險公司的警告,分數越高預示著潛在的損失越大。
你該做些什么
消費者正不斷涉足他們自己醫療及個人數據的危險海洋。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就曾預測,大約有400家全國范圍的專業消費者報告機構傳收著幾億份數據文檔。據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董事理查德.科德瑞所說,“全國范圍的專業消費者報告機構會對消費者的租賃、保險費用、活期存款甚至就業產生著巨大影響”。
如果你想設法在和保險公司商談生命價值的時候勝出,那么你可以先做一點文書工作,這可能會為你省下一大筆錢。
先發制人的投保人會:
聯系各個專業消費者報告機構,索取免費年度披露文件。這些文件就像你的信用報告一樣,你有權每年免費獲取專業消費者報告。
核實披露文件中呈遞的所有信息。
閱讀任何保險應用,仔細查看“隱私”或“醫療承保”通知。
閱讀任何來自保險公司的后續函件,尤其要注意查看有沒有任何“不利舉動”的通知。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會告知每個金融消費者,作為自己人生的首席隱私官,你應該履行義務擔起責任查看“專業消費者報告”。當然,這意味著你需要首先索取你的專業信用報告,以及你的另三份主要信用報告和信用評分。
需要補充說明一點的是,在我們國家自今年6月3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開始對個人查詢本人信用報告實施收費,每年可以免費查詢兩次,第3次起每次收取服務費25元。雖然央行“本著覆蓋成本的原則”認為這是國際通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