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UCCI推出2014年馬年限量款;為慶祝“50歲”,CHOPARD(蕭邦)手表品牌推出限量版L.U.C1963腕表;時裝品牌CHLOE(蔻依)發表了全新限量版的香氛配飾Ally,預計2月中旬限量發售。奢侈品品牌“饑餓營銷”戰略屢見不鮮,因此,不少人認為奢侈品能夠保值增值。然而,很多奢侈品的價格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堅挺。
在一些奢侈品二手店里,LV、CHANEL、GUCCI、PRADA等品牌皮具根據新舊程度定價,價格上卻都比原價要少一些,明顯有悖于“保值”一說。奢侈品到底能否保值增值?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指出,新品漲價和購買之后保值是兩碼事,90%的奢侈品根本不具備保值性。
經財富品質研究院調查,國內消費者手中可以二次流通的奢侈品總量約有3000億元,并呈現每年20%左右的高速增長態勢。采訪發現,大多數人之所以認為奢侈品能夠保值,是因為奢侈品價格每年看漲。
最新消息顯示,HERMES或在今年年初吹響新一輪漲價“號角”。據美媒報道,最新一項數據調查顯示,國際一線奢侈品牌包括LV、CHANEL、DIOR等大牌的皮具產品在2013年均上調價格,且漲價幅度都超過10%,相對于原價來說,漲幅不能不說驚人。
業內人士介紹,產品價格由制作成本、研發成本、市場推廣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匯兌損益、合理利潤和品牌溢價構成。但是奢侈品的定價模式與一般商品不同,通過提升價格保持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這是由其特性決定的。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認為,奢侈品漲價的真正原因在于價格策略,品牌價值是定價的核心,高價策略始終是奢侈品維護其高端地位的一種方式。
除了“漲價”方式外,“饑餓營銷”也成為高端品牌慣用的手法,而奢侈品的這一特征正好與“保值增值”不謀而合。據了解,不少奢侈品品牌頻頻采用“饑餓營銷”的方法,HERMES官方一直聲稱受制于產能,定價7萬到30萬元的經典包款Birkin和Kelly長年處于缺貨狀態。據從事代購業務的李女士稱,“訂購一款愛馬仕Birkin和Kelly排隊等上三五年并不是傳說,是名副其實的‘限購大戶’。”
而“稀缺”恰恰也是產品保值增值的關鍵,因此不少消費者認為,不管是資源類的奢侈品還是品牌極為悠久、產品限量的奢侈品都相對有較大的保值增值作用。限量也確實讓一些奢侈品品牌實現了“增值保值”。
但并非所有的限量版都能夠保值增值。《2013年二手奢侈品報告》指出,很多都是偽限量款和偽紀念款,其數量并沒有真正少到可以讓其具有保值的程度。
“奢侈品保值絕對是假象”,日化、奢侈品行業專家馮建軍表示,“奢侈品也是一種消耗品,消耗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保值上就差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