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主創陣營豪華、場面宏大、國內第一部駐外演出奇幻音樂劇《西游記》將于2015年夏于澳門首演并常年駐場演出,目前該劇的舞美設計已殺青,日前記者專程采訪了擔任該劇舞美視覺總監的藝術家易立明先生和曾力先生。
華嚴版《西游記》沒有先例——易立明
由北京華嚴集團與金沙中國有限公司斥巨資打造的奇幻音樂劇《西游記》在制作規模上是目前國內室內劇最宏大的一部。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個常年駐外演出的劇目,巨資打造的特效舞臺完全為該劇量身打造并接軌國際標準。
雖然《西游記》改編的商業作品眾多,但藝術家、該劇舞美視覺總監易立明先生認為,對《西游記》各版本、澳門及海外相關劇目的考察研究,基于他本人的第四版《西游記》題材舞臺劇,奇幻音樂劇《西游記》將是一部集大成的《西游記》題材商業作品,沒有先例。這有別于他之前參與創作的北京人藝經典劇目《雷雨》、《茶館》等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
該劇將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在舞美視覺效果呈現上不打折扣。我認為做到這點創作團隊非常有信心:充足的制作經費;國家級創作團隊的支撐;頂尖技術的運用。”剛剛在國家大劇院成功導演完歌劇版《駱駝祥子》的易立明介紹說。
奇幻音樂劇《西游記》雅俗共賞,意猶未盡——曾力
“一部好商業劇應該做到雅俗共賞。‘雅’不言而喻,‘俗’并非低俗,是通俗,通俗而不流俗,一道通俗的菜,也可以是一流菜品。”藝術家、該劇的舞美視覺總監曾力先生談到奇幻音樂劇《西游記》的創作態度時這樣表示。之前他參與創作的《圖蘭朵》、《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劇目在海內外獲得了成功。
奇幻音樂劇《西游記》并非單純的音樂劇,在強調音樂音響效果的同時兼顧show,show以舞美造型與馬戲雜耍為主,以震撼視覺效果博取觀眾眼球,不追求整體的故事脈絡。而奇幻音樂劇《西游記》選擇國人耳熟能詳的古典文學《西游記》選取經典章回為內容,連貫性的場景表現將場景與劇情并置,讓整部劇有了清晰的戲劇脈絡。
“這部劇將是流暢和充滿互動的”,在介紹該劇時曾立說。根據觀劇心理學把整部劇的演出時間定為70分鐘,通過燈光與多媒體技術的完美藝術融合,視覺沖擊與音樂效果的完美搭配,每一分鐘內做到快而流暢的場景轉換,并在演繹過程中穿插觀眾互動環節,如:金箍棒從觀眾頭頂滾落,豬八戒娶親的拋繡球環節等等。一定讓觀眾在享受完這場盛宴后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文化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傳遞。——易立明
在介紹該劇創意亮點時易立明認為,貫穿整部《西游記》的創意亮點在于舞臺以“一只佛手,兩只魔手”的舞臺展現形式,佛手在中間象征佛法無邊,魔手在兩邊象征魔性的干擾,當唐僧師徒三人一路斬妖除魔消來到西方極樂的同時,兩只魔手破碎,幻化出的佛手其寓意就是佛教里的“度化”,也是《西游記》的文化內核。
在創作細節上,兩位導演運用了諸多“東方元素”來詮釋《西游記》這部東方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譬如西行沿途的中國水墨畫元素、唐僧來到五指山的皮影元素、八戒娶親的剪紙元素。但“東方元素”并非中國一隅,在視覺設計上同樣加入了其他“東方元素”,如:龍宮奪寶時的日本浮世繪海面、花果山的韓國彩繪風格、龍王選秀時的印度肚皮舞蹈。
藝術無國界——曾力
針對海外觀眾的文化認知差異,奇幻音樂劇《西游記》在創作之初便考慮采用以視覺呈現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以此規避語言對話造成的文化隔閡,及翻譯字幕沖淡多媒體畫面的表現效果。同時《西游記》故事劇情的簡單連貫性帶入,有利于海外觀眾更好的被東方的審美所吸引。
東方式審美元素將貫穿整部劇中,如:戲曲、雜技、武術、剪紙、皮影、國畫等元素的運用,而這也是“打敗”其他競標國際劇目入駐澳門金沙城中心的主要原因。
在談到該劇在全球性商演市場競標勝出時,兩位導演認為,澳門東西文化融合的地域環境,決定了純西化審美不太適合。奇幻音樂劇《西游記》在歐美音樂劇及show概念框架下,將東方藝術中的詩意美輪美奐呈現出來。如果過分強調show概念純粹炫技,劇目形式容易僵化,加上文化根基上水土不服,很容易喪失觀眾,觀眾若喪失,駐場商演就失去了價值。這是金沙中國公司在眾多參與競標的國際劇目中選擇奇幻音樂劇《西游記》駐場澳門金沙城中心的關鍵所在。
“當然,之前同期參與競標的國際劇目的藝術水準都是極高的。所謂‘打敗’只是在商業形式上,藝術是不會打敗藝術的。”二位藝術家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