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都在談論房價、地段的時候,房子本身卻往往游離于購房者的關注核心。
如果回到房子本身關注房子,開發商給了一個刪繁就簡的方式——產品線。你會發現,全國房地產市場已經有105 個萬達廣場、67 個碧桂園、48 個恒大綠洲、,20 個橡樹灣、16 個萬象城。而這些大部分都是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有意為之,并在不同城市大力推行產品系列化和標準化之后,多年形成的由多個產品系列組成的產品線體系。
不過,就在開發商們以加快產品線建設名義大肆擴張時,也無法回避一個時常曝光的房屋質量問題。
房企“無利不起早”
已經看了無數套房的廣告公司職員徐彤, 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準備隨時掏首付的潛在購房者”。與別的購房者不一樣,他仍未出手的原因和地段、交通、配套都無關,而是覺得沒看到一套合適的房型。徐彤對《消費者報道》記者表示,“現在的精裝修房裝得都一模一樣,毫無個性可言,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
他不知道,就在幾天前的3 月25 日,萬科剛剛與北京住總集團簽下協議,要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的目標。這樣做的目地,除了宣傳中的“有利于房地產市場產業化發展,從而提升購房者的滿意度和房屋質量”,更多的則來自于能夠快速復制的考量。
除了能夠快速復制,房企的另一個考量來自利潤率。截至3 月30 日,在滬深兩市已公布2013 年財報的76 家房企中,其平均銷售凈利率為10.88%,同比下跌1%。另41 家主營業務在內地但在港上市的房企,其平均銷售凈利率為36.08% ;雖高于內地上市公司,但也同比下滑接近9%。既便如此,不是有意潑冷水的中房協經管委副秘書長宋延慶顯得更為悲觀。他告訴《消費者報道》記者,“預計到2015 年,房地產行業平均凈利率或將觸及10% 紅線。”
房地產行業利潤率下滑已成事實。宋延慶的另一個身份是蘭德咨詢公司總裁,他給開發商們開出了一劑藥方:“房企要提高利潤率,只有在快速周轉上做文章,而這是以標準化開發為前提的”。蘭德咨詢數據也顯示:開發商的產品標準化率每提高10%,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就將提高1%。
周轉率過高惹麻煩
從某些意義上來說,房企積極地加快產品線的建設本身,對購房者而言絕非一件壞事。可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有時卻不盡如人意。
“萬科如園220 平方米的戶型只有兩個衛生間,而且公共衛生間也只有七八平方米,設計顯然不大合理。而且因為是精裝修房,改動起來還比較麻煩”。剛剛收完房的萬科業主向《消費者報道》記者抱怨。
這個被萬科祭出皇家概念的樓盤,除了戶型,規劃層高也沒打動購房者。“規劃的均好性,應使條件好的更好, 條件差一點的得到改善。萬科把容積率2.2 的項目都設計成9 層的高度,表面看層數低下來,實際上難免均差。對比西山一號1.47 的容積率,高下立現。”深圳新永基房地產評估公司總經理譚杰告訴記者。
“這極有可能是改善型樓盤傳襲了剛需樓盤的設計思維。不同產品線一定不能亂,項目定位、規劃、設計需要一脈相承。”宋延慶對記者表示。
“在其他開發商那里88 平方米只能買兩房,而在我們項目可以做到三房。產品不成熟的開發商要跟我們競爭只有死掉。”保利地產余英對《消費者報道》記者表示。
如果說不同產品線的設計沖突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的話,開發商一味追求的高周轉率則間接造成了更多房屋質量問題的發生。近幾個月,恒大地產在鞍山、天津等地的恒大綠洲、恒大城接連被曝出房屋質量、裝修標準過低等問題,就是一個可以管中窺豹的例證。
“要想保持高周轉率,資金是最大的后盾。可如果不是特別有知名度的房企,政府認可度就不可能提高,因此拿到低價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就使得開發商只能在其他費用上進行壓縮。”這對購房者而言,就成了擺在房屋質量面前的絆腳石。
層高標準各家不一
如果說,產品線對消費者有什么好處,首當其沖的就是在房企的開發流程中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建設“標準”。然而基于成本考量,各家開發商都會在不同的產品序列中設定不同的“自家標準”。
層高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去年在廣州購買了一套建筑面積73 平方米LOFT 公寓的張博,最近一直在跟開發商糾結層高的問題。“因為是LOFT 結構,所以當時承諾的層高是4.8 米。如果除去整體澆筑樓板的厚度,這樣我就可以隔出上下兩層,一層2.3 米,二層2.2 米;還算合理。”張博告訴《消費者報道》記者。可當張博收房的時候發現,“目測可能連4.6 米都沒有,隔成兩層之后會壓抑不少。”
“很多開發商在簽訂購房合同時甚至利用購房者不注重層高這一漏洞,在合同中列出允許層高有10 厘米至20 厘米誤差的條款。而層高縮水又不像漏水、空鼓等問題容易發現。”廣東廣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黃遠華告訴記者。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的《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2011)規定,住宅層高宜為 2.80米。也就是說,層高只要不低于2.8米就算合格。可是現在張博面對的問題是,層高達到了國家標準,卻與合同約定的高度不符。
不過,在業主實際居住中卻并沒有那么簡單。如果高度過低,居室中的人將感到壓抑,也不能很好地排出室內污染空氣。所以開發商經常會在他們旗下中高端項目上自行提高層高標準,并以此為產品賣點之一。
比如萬科的低端產品序列的層高標準與國家標準一致,為 2.8 米;中高端項目有所提高,為 3.0米。而“一向認為萬科的房子蓋得不好”的綠城,從層高標準來看,比萬科厚道。其普通層高不得小于 3.0 米,高端類產品層高則不得小于 3.6 米。
“開發商之所以偷工減料降低層高高度,是因為住宅的層高越高,建造的難度就越大,同時所消耗的建材也會越多,導致建造成本提高。”中房協經管委副秘書長宋延慶告訴記者。
而據蘭德咨詢測算,建筑的層高每增加10厘米,其造價也要增加 5%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