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羨慕“鋼鐵俠”埃隆·馬斯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火箭公司已經在深圳誕生。
創始人胡振宇21歲,今年6月剛剛畢業。5個月前,他創立名為“翎客航天”的公司,英文名linkspace,意為連接太空與地球。
這名90后長著娃娃臉,身高不到一米七,臉上長著雀斑,志氣卻不小。在他的商業計劃書中,甚至提到高速洲際載人交通的設想,從香港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1150千米的距離,通過搭乘載人火箭,可在40分鐘內到達。
這只是胡振宇雄心的一小部分,他的目標是沖破國內封閉、壟斷的航天市場——并非癡人說夢,7月他已經獲得第一筆訂單。從父母那兒領生活費的創始人
與公眾熟悉的“長征”等運載火箭相比,翎客航天目前研發的探空火箭體形更小,通常長度不超過10米,箭體直徑不超過30厘米,有效載荷數十公斤。它的作用是將搭載的儀器送到幾十至幾百公里的高空,進行幾分鐘的科學觀測。飛行軌跡是“直上直下”,不需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也不需要入軌、釋放衛星等復雜動作。
探空火箭相對簡單的結構和功能,讓民間科研力量有望參與其中,不過,翎客航天想成為市場的主要玩家,還要加把勁。
胡振宇的公司一共包括3名員工: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清華大學博士嚴丞翊,火箭愛好者吳曉飛,外加他自己。除1985年生人的嚴丞翊外,其余兩人均為“90后”。
他們沒有自己的研發基地,包括發動機在內的所有實驗都需要借用清華大學實驗室;雖然把公司注冊在深圳,但并沒有固定的辦公地址,而是“流動辦公”,并征用吳曉飛在江蘇老家的一小塊地皮作為試驗場。
他們更沒有錢,所有經費都來自三人的積蓄,以及承接其他研究項目得到的報酬。胡振宇雖然已經畢業,但每個月仍然要從雙職工的父母那里“領取”生活費,補貼在廣州租房生活的成本。
窘迫的創業生活并未將他們的野心消磨殆盡。投資1600萬元,換取16%的股份,這是胡振宇為翎客航天開出的價碼。也就是說,他給公司的估值是1億元。
胡振宇計劃一邊找錢,一邊繼續把從其他地方賺到的錢投入到公司。他打算在三年后推出首枚商用探空火箭,攪動長期被兩大國企——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集團壟斷的市場。“公司將來肯定不會賣,因為我們做這個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夢想。” 邊“打醬油”邊學技術
時光回到四年前。彼時,胡振宇剛被華南理工大學錄取,身份是“網球特長生”,專業則是工商管理。他從初中開始就自學化學、研究炸藥,希望有一天能夠發射火箭,但這兩個差之千里的“技能點”仿佛為這一夢想添加了“不靠譜”的刺眼注腳。
按照正常劇情,胡振宇將會淡忘自己的初心,順利畢業,并找一份工作養家糊口,結婚生子。然而,一個名叫“科創航天局”的民間火箭愛好者協會讓他迎來轉機。2011年,該協會組織了兩次小型探空火箭試射,結果“萬戶1號”因場地和安全問題最終放棄;“萬戶2號”在點火時發動機爆炸,數千元的設備灰飛煙滅。
作為發起者之一,胡振宇在前兩次發射中主要負責“打醬油”,同時學習技術。到了2012年1月的第三次發射,胡振宇開始做整體設計,制造發動機,并獲得校友的10萬元贊助。
拿到錢后,胡振宇邀請科創航天局一起制造火箭。不料,這筆小小的款項竟成為雙方互相攻訐,最終分道揚鑣的導火索。胡振宇和科創航天局都覺得自己才是這10萬元的管理者。2013年7月,胡振宇和小伙伴們在內蒙古科爾沁準備發射代號為YT4的探空火箭,在各種扯皮下,第三次發射不了了之。
最終,胡振宇還是想辦法,最終成功試射首枚“準專業級探空火箭”, 他負責了火箭的整體布局以及箭體、燃料棒和發動機設計制造。雙方的矛盾再度激化,最終導致他與科創航天局決裂。
“就是一群不干事的人,看到你出名了,又沒有帶上他們,覺得很不爽,就想把你搞下去。”胡振宇言辭尖銳。然而根據科創航天局官網的說法,將胡振宇除名的原因包括違反安全制度、不配合評審、掩蓋事故隱患和“無法溝通”等。
胡振宇為自己的精神潔癖和少年心性付出了代價。“我當時退出來,很心酸,多像喬布斯當年啊,我被自己帶起來的團隊開除了!”這也意味著,他不能再把自己局限在松散而混亂的愛好者社區了。他必須為自己的理想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容器,并用商業規則去培養和調教。除了紅杉,國內大風投都找過我
翎客航天讓胡振宇邁出從愛好到商業化的第一步。
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國內的航天市場并非絕對禁區,也沒有眾多監管機構設置門檻。翎客航天的行業分類是“航天產業”,除了獲取一些資質認證外,創辦過程中并未受到太大阻攔。
胡振宇認為,這主要因為還沒搞出名堂,沒有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另一方面,國內對于探空火箭并沒有明確的管理條例。胡振宇的經驗是,發射前向空管部門、空軍等提交申請,預訂航道和發射場地即可。“就像支付寶最初也打了政策擦邊球一樣,當我們能發展得足夠強大的時候,誰知道會發生什么呢?”
由于“無法可依”,監管部門更傾向于事后監管。“之前的情況是,你去找他們溝通,人家都不理你。沒有條文可以批準你,也沒有條文去抓你。火箭掉下來砸到人,你就別想跑了;砸不到人皆大歡喜。”胡振宇說。
由于探空火箭結構簡單,胡振宇和團隊成員能夠自行制造發動機,并組裝箭體。據介紹,這種發動機的結構甚至比汽車發動機還要簡單,而箭體材料在公開市場上就能買到。
唯一的麻煩是火箭燃料。這種燃料與導彈和航天飛機使用的固體推進劑完全相同,屬于危險品,個人需要通過特殊途徑購買,還要在公安局備案。翎客科技則是由嚴丞翊出面,以清華大學的名義購買,程序就簡單了很多。
公司成立后,胡振宇除了繼續搞研發,還增加了一項重要工作:尋找風投。計劃中的1600萬元天使投資,能夠支撐翎客航天未來3年的研發和人員開支。目前,已經有多家風投表達了興趣。胡振宇對此頗為自豪:“國內大的風投都來找過我們,除了紅杉資本,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么沒來。”
然而,投資意向并不等同于真金白銀。大多數投資人并不了解探空火箭,胡振宇常常需要向投資人普及航天知識,給他們闡明探空火箭與運載火箭的區別。他最常聽到的問題是:“你能賣給我一張(宇宙飛船的)船票嗎?我想預訂一張。” 做中國版SpaceX
雖然距離真正的商業化還很遠,但胡振宇已經為翎客設定了核心競爭力——性價比。他希望效仿眼下大紅大紫的美國同行SpaceX,沖擊被國企壟斷的航天市場。
目前,國內只有一家公司提供探空火箭服務——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第四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四院”),每次發射報價300萬元。
作為一家“體制內”的研究所,航天四院有多級承包商,中間有很多抽利過程。翎客航天則希望盡可能自力更生:“能自己做的,全都自己做,從源頭上解決供應的問題。采購的東西只占20%,火箭燃料、發動機等核心部件完全自主。”
不過,對航天四院而言,壓縮探空火箭成本,遠不如發射衛星賺錢,因此也沒有太大的投入意愿,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滯后。這被胡振宇視為發展契機,翎客航天計劃把價格拉低至200萬元,同時提供更好的性能。其中的關鍵則是縮短供應商鏈條,減少分包成本,避免層層倒手、加價,以確保毛利潤率。
負責系統技術的嚴丞翊舉例稱:“一枚探空火箭價值300萬元,但上面的載荷可能價值上千萬,現在基本上用一次就廢了。我們就可以做到載荷回收,甚至讓火箭原路返回。”
目前,探空火箭的主要客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傳統國企在爭奪這類客戶時優勢明顯。不過翎客航天并不擔心被壟斷扼殺:“軍用產品必須有軍方背景,民用產品則更傾向于開放市場。國企可能并沒有那么多的關系網,能夠滲透到所有高校。此外,探空火箭可以出口,比如提供給東南亞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等。”
私人火箭在中國是一片龐大而未被開發的處女地。根據美國Space Foundation研究機構的報告,2012年全球航天領域相關的市場規模達到3040億美元。在美國,已經有商業運載平臺SpaceX和提供亞軌道旅行產品的維珍航天。但在中國,翎客航天之前尚無私營航天公司出現。
這名少年能沖擊被壟斷的航天市場嗎?去年火箭發射前,胡振宇一直被夢魘困擾,夢里他孤身一人走向荒漠,“3、2、1,點火……”一聲巨響,火箭沒有騰空而起,只剩遍地碎片。他從夢中哭醒。如今,他自信了很多,“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真正把它當做事業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