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企半年報都還沒出來的情況下,那些榜單們便急吼吼的出街了。不過,今年榜單的質疑聲變得多了。業內人士與開發商自不必說,同行之間互相不服,比的就是銷量、銷售金額。另外,雖然大多數購房者把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推出的房企排行榜當成“胡潤百富榜”只看一樂,但也并不代表這份榜單甚至其他的房企數據可以胡亂“兌水”。
因為對于普通購房者而言,各種購房建議里的那條“最好選擇品牌開發商”的判斷往往來源于此。
對于榜單發布的時間,通常是克而瑞研究中心在每個統計周期結束后的第二天就公布出來。幾天之后,中國指數研究院才開始放榜。而由于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榜單缺少傳播渠道、榜單時效性已過等原因,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榜單傳播效果往往較小。所以除非你是業內人士,將兩個榜單進行對比的可能性較低。
但不久前發布的2014年上半年房企排行榜,中國指數研究院一反常態,6月30日即發布榜單,一舉超越克而瑞的放榜時間,榜單之間挑戰的火藥味瞬間十足。這也間接導致,兩個榜單放在了同一個時間窗口進行比較。
當然,還有一個新增變量,即億翰智庫的加入。原克而瑞研究中心總經理陳嘯天創立億翰智庫后,迅速建立起億翰數據。億翰數據作為一個攪局者,直接跳過了次日發布的傳統,而采用了提前幾天發布預估榜單的辦法,為克而瑞和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榜單較量添了把火。
說實話,無論是億翰智庫的預估排行榜,還是中國指數研究院、克而瑞的標準榜單;數據上可以吐槽的槽點實在太多。比如克而瑞榜單中居然沒有北京金隅,但在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榜單中以104億的銷售額,排名25位。
榜單公布后,分管克而瑞的易居中國執行總裁丁祖昱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失誤。
雖然客觀上講,上榜企業多,也牽扯到銷售額、銷售面積,其中又包含房企間合作項目的銷售占比等等復雜問題。比如對于融創綠城這樣一個復雜房企,幾乎所有的榜單都無法準確評估出融創綠城的銷售業績中融創該占多少,綠城該占多少。于是我們看到在克而瑞的榜單上綠城中國銷售金額為198.3億元,排名14。而在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榜單上綠城中國排名則提升到第9,銷售金額大幅提升64億元至262億元。但7月8日綠城中國發布上半年銷售金額為276億元,兩個榜單均有不小的誤差。
另外,部分房企不配合、或者開發商自己就沒算清楚也不是不可能。但這直接讓業內人士、開發商、消費者對房企榜單失去了信任。
這直接造成三種結果:
榜單公信力下降。以前,房企為了排名更好看,或者壓制競爭對手,砸錢買榜。作為銷售和忽悠資本市場的道具,“美化”榜單排名還是有一定必要性的。由此入榜的價碼水漲船高,這是造成榜單“失準”,榜單含金量降低的最原始因素。
銀行不再以此放款。說來奇怪,銀行好像很容易被房企忽悠,那些負責放款的專員們找找舊賬、查查榜單、搜搜網頁、找找負面就敢放款。于是乎,房企就投銀行所好。想必,經過此次榜單的失準傳播,銀行也應該更加理性了。
消費者不再迷信。榜單排名的各種“失準”和發榜機構的被“扒皮”,早已讓購房者們不再僅僅把掛在售樓處里的各種證書、名次作為主要考量因素。
至此,房企榜單也就幾成雞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