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幾大運營商4G網絡建設速度的加快,各大手機廠商也適時的爭相推出林林總總的4G手機,但對每個消費者來說,選擇哪款4G手機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能收到4G信號,二是電池電量夠用。
繼今年5月對三大運營商的4G網絡進行對比測試之后(詳見本刊《4G高速網絡離我們還有多遠?》),今年7月,《消費者報道》對4G手機也進行了對比測試。送檢品牌包括三星GALAXY S5、蘋果iPhone 5S、聯想S810T、華為Ascend P7、中興Grand S Ⅱ和酷派8730L在內的6款主流4G手機,測試其4G信號接收能力與電池容量。以期告訴消費者在4G時代如何更理性地消費。
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的測試結果顯示,6款手機中,酷派和蘋果的4G信號接收能力較差,蘋果的電池容量過小,而華為和中興的手機電池在容量標示上不準確。
酷派、蘋果信號接收能力較差
用的是4G手機,卻經常顯示的是3G或者2G,通常很多人都會一笑而過——習慣了,幸好還能上網。也有不少人會致電運營商投訴:“怎么搞的?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嗎?”然而客服往往只會提醒你:請確定您已開通4G服務、請確定您所在地已有4G網絡覆蓋。但顯然,客服的這些“客套話”并不能解決問題。
那么,除了運營商4G網絡的覆蓋率和速率因素,還有什么原因導致上述問題?
問題在于手機的信號接收能力不夠強。“手機要想收到4G信號(2G、3G也是如此),需要給基站發送相應的請求(即與基站‘握手’),告訴基站‘我是誰,我在哪里’,基站確認之后就會給手機發射4G信號。”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的一位終端檢測工程師告訴《消費者報道》記者。
在這個過程中,手機發射請求信號或者接收4G信號的能力不強,都會影響用戶使用4G網絡的體驗。在手機的空間輻射性能指標中,用“總全向輻射靈敏度”表征手機接收4G信號的能力:輻射靈敏度的值越小,表示信號接收能力越高;用“總全向輻射功率”表征手機發射請求信號的能力:輻射功率的值越大,表示信號發射能力越高。
根據通信行業標準YD/T 1484.6-2013《無線終端空間射頻輻射功率和接收機性能測量方法 第6部分:LTE無線終端》規定,總全向輻射靈敏度的平均值最大不能超過-88dBm,總全向輻射功率的平均值最小不能低于16.5dBm。
本刊此次送檢的6款4G手機的空間輻射性能對比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6款手機的性能都符合標準要求。其中,在總全向輻射靈敏度這一項,三星GALAXY S5表現最好,酷派8730L表現最差;在總全向輻射功率這一項,中興Grand S Ⅱ表現最好,華為Ascend P7表現最差。
總體而言,在城區由于基站布得較密,因此可主要根據手機的總全向輻射靈敏度來判定其信號接收能力大小,由此可知酷派8730L和蘋果iPhone 5S在密集城區的4G信號接收能力偏差;而在基站布得較疏的地方(如農村、山區),則需要同時考慮手機的總全向輻射功率,這6款手機里中興Grand S Ⅱ無疑最適合在此類場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