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西方有數百萬人使用中醫的針灸、草藥、推拿和營養療法來治病。然而,只有少數教授中醫的美國學校對學生有中文訓練的要求,且迄今為止,僅有很少的中醫文獻被翻譯成英語。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西方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稱,鑒于這些文獻中語言和概念的復雜性,需要有準確和高質量的翻譯,該中心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包含對中醫翻譯相關問題的詳細討論,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教育工作者、執業醫師、研究人員、出版機構及翻譯人員在更為準確和全面理解的前提下,對中醫文獻進行評估和消化。
論文作者許家杰是東西方醫學中心的主任。他說:“論文的發表旨在增強眾多中醫翻譯相關人員的意識。”這篇論文題為《中醫文獻翻譯芻議》,由UCLA的一個團隊研究和撰寫。該團隊包括一名醫生、一名人類學家、一名中國問題學者和一名翻譯。該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綜合醫學雜志》網絡版上。
持照中醫執業醫師索妮亞·普里茨克和中國問題學者張翰墨希望,該論文的發表將會促進同行之間的交流,為全面、準確的中醫翻譯的出現起到作用。比如論文強調了中醫文獻翻譯中的多個重要問題,包括中醫翻譯的歷史、什么樣的人能成為理想的翻譯人員以及其他與翻譯相關的具體問題,例如在考慮目標語言的同時把翻譯的著重點放在源文件語言上的細微斟酌。
論文還涉及專門術語、特定時期的語言和文風以及歷史和文化背景。例如,有時候,為了方便在傳統中醫術語與生物醫學診斷之間建立聯系,同時給出直譯和意譯兩種譯文:風火眼和急性結膜炎就是如此。
論文的最后部分,則呼吁展開進一步的討論和行動,特別是在開展國際協作方面,以促進更為嚴格的中醫教科書翻譯指南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