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四月維夏,六月徂暑,那將七八月稱之為“熱”力四射的仲夏則不為過了。而對于舌尖上的吃貨們而言,即使再熱的天,也無法阻擋一腔追求美食的熱情。日前,康師傅攜手“四爺”吳奇隆于北京郡王府舉辦了一場穿越古今的潮聚盛宴,向各路老饕們呈現了一場關于陳皮酸梅與天下美味之間的驚世碰撞,給炎夏帶來了一份清涼體驗。
舌尖上的盛宴
七月流火的京城似乎要將一切融化,然而這熔爐的溫度,顯然抵不過康師傅這場盛宴的熱度。“四爺”振臂一呼,即引得各路粉絲、老饕們蜂擁而至,宴會的主角陳皮酸梅也隨之而人氣飆高。
炎炎夏日之下,人們時常容易食欲不振,飲食無感。而酷暑之下為“四爺“傳宴,康師傅必然是有備而來。眾所周知,酸梅湯是夏季的消暑佳品,有生津開胃、消暑解渴的功效。而康師傅別出心裁的將陳皮酸梅搭配上國民美食,使吃貨老饕們了解到酸梅湯的“神奇“作用:濃油赤醬的紅燒肉佐以陳皮酸梅,正好解膩爽口;香脆可口的燒味拼盤配以陳皮酸梅,則能清熱降火;口味濃烈的手抓羊肉配上陳皮酸梅,更可以去熱生津等(請和現場統一)。這些無疑都讓吃貨們在品嘗佳肴之余,感受到了這款“新潮味”飲品的厲害之處。
究竟康師傅的陳皮酸梅與其他尋常的酸梅湯有何不同?能滿足各路吃貨們對美食的不懈追求,甚至引得“四爺”龍顏大悅,并賜封“舌尖上的新潮味”呢?原來,康師傅為這一傳統的中國經典飲品注入了現代工藝,將酸爽口感的酸梅湯搭配甘苦醇香的陳皮,使其產生了奇妙的全新口感,是以謂之——陳皮酸梅。
百年傳承的經典
酸梅湯作為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傳世飲品,其發端可謂大有淵源。據史料記載,酸梅湯這種飲品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雛形,后由清廷御茶坊將其發揚光大,并定名酸梅湯,成為宮廷御用飲品,曾有“士貢梅煎,清宮異寶”的御贊。
后來,酸梅湯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清朝郝懿行的《都門竹枝詞》中曾有詩句“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描寫的正是那時北京街頭賣酸梅湯的小販手敲冰盞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其實,酸梅湯的做法并不難。但要將去油解膩的梅子,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熱解毒的甘草,降脂降壓的山楂,益氣潤肺的冰糖用古法進行熬制,似乎對于忙碌于都市快節奏生活的人們而言并非易事。然而,康師傅的陳皮酸梅則是還原了這一傳統飲品的風味,引據宮廷漢方,遵從古法熬制,在傳承濃厚歷史文化的同時,將這一“宮廷飲品”賦予了新的時代感,給人們帶來全新的口感和體驗。此外,陳皮酸梅還有生津解渴、解膩開胃、清涼消暑的功效,是四季皆宜的飲用佳品。
記憶中的味道
提起“陳皮酸梅”這幾個字,總能讓人感覺透著古韻,似乎也勾起了無數人內心早已泛黃的記憶。遠說晚清、民國時期,酸梅湯便已是文人墨客們生津消暑的心頭好。伙計從圓溜溜的大肚瓷壇中勺出幾碗冰鎮透亮的酸梅湯遞上,幾位雅士圍桌閑談,酸梅和桂花散發著自然悠揚的飄香,還未入口,整個人也早已消暑了一大半。
或許追憶過于遙遠,然而在中國的許多區域,酸梅湯都是人們最地道的生活氣息。滋味醇厚、酸澀甘爽,對于生活在西北、遼東、京畿等地的中國人來說,這就是生活的味道。無論是酒桌宴請還是家中小聚,人們總能在形形色色的場合見到酸梅湯的身影。佐餐也好,宴飲也罷,不知不覺中酸梅湯早已成為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慣。
而在京城郡王府的這場盛宴,與其說是“四爺”帶我們玩了一把穿越,不如說是康師傅陳皮酸梅給吃客們帶回了久違了的醇正口感。消費者們大多認為現今各種各樣的酸梅飲品普遍“口感偏甜”、“味道偏淡”、“少了酸梅味”等等,而康師傅的這款陳皮酸梅卻讓人找回了那“記憶中的味道”。酸甜醇厚的口感,使得陳皮酸梅的回味豐富悠長,無論與來自哪里的美食搭配都能相得益彰,飯前飲用能開脾胃,飯后飲用可去油膩
到此,是否各路吃貨、潮人們都已按捺不住、垂涎欲滴了呢?那就讓這份酸爽沁甜伴隨著你,度過這個炎熱夏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