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風景如畫,古剎青燈繾綣文化。在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佇立著“薊縣”這樣一座小城,傾近都市又遠離塵囂,依傍大自然卻不單單依附于歲月財富。
在這個快速消費時代,旅游逐漸成為提升城鎮化質量的重要因素,而如何打造出獨具風情的生活空間?資源整合和模式經營這兩項環節,無疑將成為區域化經濟道路上的最佳路標。“薊縣,就是很好的例子。”北京綠維創景設計院院長林峰開門見山道。
作為一個曾經的媒體人,現在的經濟學博士與資深旅游專家。林峰既保持了記者的敏銳度,還開拓了設計師的常規思想。“每個城市,都應該有張屬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就像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九寨溝的奇幻水景、香港的迪士尼樂園……在這里,我要講的就是吸引核。任何一個旅游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它,而在新型城鎮化的價值衡量中,吸引力是第一位的。”
薊縣,古稱“漁陽”。虞舜時期的北方重鎮,秦始皇一統天下后的無終郡治,自隋末周召公在此建都起,已有五定國都的濃墨歷史。
文化鑲嵌在政經與社會結構中,無法分離。放眼望去,中國廣闊遼疆上的小縣城,能擁有此般“殊榮”的也并不多,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薊縣在青山綠水之外,又增得不少亮色。夏商遺存、西周遺址、漢墓群、唐宋元遼墓葬,清王爺陵和太子陵等罕見古跡遍布全縣,一定程度上說,薊縣是個文物大縣,此話不虛。
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根基,是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差異所在,也是新型城鎮化手術的第一把“刀”。
事實上,旅游業本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涉及面廣,紛繁復雜,它需要一把擦得锃亮的刀把旅游城市區分開來。也只有讓歲月洗滌過的澄澈文化,來斬斷一切混淆國民情緒的不良風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改革。
“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生態新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薊縣已經提出這樣的口號。
有學者把旅游稱為以空間移位為基礎的出游活動。在此,林峰卻更樂意形容其為“大搬運“。旅游的功能,就是把游客從客源地搬運到目的地,那在這一過程中,如何通過自己的文化積淀來打造城市名片的底色,僅僅是第一步。
要讓搬運變得有意義,還要通過多種渠道,去引導和要求在進行地產開發的同時打造旅游設施與旅游服務。這樣一來,新型城鎮化形體表現就不再是單調的度假村,還會有更多有意思的模式,比如文化小鎮、商務會所、創業社區、南洋小城、體育樂園等等新模式。
在6月底,在薊縣上演了一場由梅帥元團隊所制作的大型實景演出。它的意義在于打造夜間旅游——讓游客來找你,而不是你去找游客。
“在解決旅游業發展之前,先要解決人的發展。”林峰認為。
站在當地居民外來游客的不同角度上,打造夜間生活的設計方式也不盡相同。拿中國的例子來講,古城鳳凰的“夜生活”算得上是樂趣無窮,沿著沱江兩側燈火明晃的酒吧街,在流水和素月的映像襯悅下,休閑氣息濃郁芬芳,又略顯曖昧慌張,像個十七八歲的羞澀少女。而在大家對沈從文筆下邊城的大肆追捧背后,這種夜間生活模式,不僅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一系列的就業機會和消費市場,也給外來游客創造出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當然,沈先生的個人文化品牌效應,亦不容小覷。
再把視線從湘西拉回津北,處在京津近郊與河北中間的薊縣,它所擁有的位置優勢,同樣可以衍生出具有特色的新模式,比如村莊部落格、乾隆皇帝御名的避暑山域度假等等。再比如,薊縣處在幾大霧霾之地的夾縫中,難得環境保持良好,空氣清新,鮮有污染,這大概是它最驕傲的資本。而這樣的地方,最適合的旅游模式自然就是養生社區了。
養生需要靜養,靜養須有良好的居住環境,而薊縣是最佳養生居住地。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強,以追求生態、健康為目標的養生型市場,未來將成為休閑度假的主導方向。而在創新之上再創新,打造出以家庭為單位的休閑養老社區,去大自然中享受凈化心靈,進行親子教育,陪伴父母雙親,這才是真正的高品質旅游。
近10年來,是中國城鎮化進展最快的階段,大量農村居民涌入城市,造成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直到現在幾近飽和的狀態。“中國在逐步喪失以廉價勞動力為代表的‘人口紅利’時,實際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消費‘人口紅利’。”以林峰為代表的綠維創景認為。盡管上述現象帶來了城市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拉大等負面影響,但不可否認,這13億人口大比例跨入中等收入階層所引起的爆發性消費增長,也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
就薊縣市場而言,也不再僅僅局限于旅游業。實際情況是,薊縣已經在科技制造業、生態農業邁出了闊步,已經將農業、商業、工業、文化產業等等多種資源同旅游進行產業延伸。通過這種旅游開發與區域經濟進行全面結合,并趨于融合,將旅游的隱形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狀態,就成為了泛旅游業。
當然,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新型城鎮化旅游業將不再是有錢有閑階層的專享,而是成為國民大眾生活的必需品。“在這場改革中,只有得到三方的力量,才能確保不是紙上談兵。首先是政府,政府要投資,要投資去解決農民問題和社會保障等問題,只有根穩了,枝才能散開。其次是市場,將市場上的各類資源進行有效連接,才能讓社會枝繁葉茂。最后是產業,依托產業發展,將外銷產業與生態型產業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新型城鎮化最終的果實。”林峰意味深長地說。
以消費需求所引導的旅游市場將有效釋放,以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為目標的一場革命,即將開始。
〔訪談錄〕
《中國周刊》:在現有基礎上,您認為中國特色的旅游業發展模式是什么?
林峰:在中國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結構中,任何行業或產業的發展機理與價值,都不會僅僅是局限于市場本身。而是在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方面因素互相穿插、連接互動的“政經文社混合模式”架構中,選擇其現實的路徑,體現出相應的價值。
《中國周刊》:新型城鎮化提出后,為了推進更公平、高質量、高效率的城鎮化,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林峰:需要解決三個問題。1.市民化問題。由于農村居民涌進城市所造成的人口流動,是極其不穩定的,所以必須先解決“農民”變“市民”的問題。2.城鄉統籌問題。快速城鎮化所造成重城市、輕農村的問題,這也是需要攻克的一大課題。3.生態文明下的城鎮化問題。近年來,出現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是遲早都要面對并解決的問題。
《中國周刊》:像薊縣這樣的新型城鎮化改革,您有什么合理意見?
林峰: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產品升級。首先,盤山要升級,傳統地看山看水在如今的時代并不能成為其獨特吸引核。薊縣應該創造出文化體驗和創新空間的一個市場,在這個大方向里,再細分出,比如山域度假、養生社區、部落格等多種新模式。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區優勢,與農業商業工業等多種資源相結合,最終打造出獨具風情的旅游城市。據我觀察,薊縣已經在做這些事情了,而且做得很好,基本的格局已經有了。
《中國周刊》:在新型城鎮化的價值評估上,什么最關鍵?
林峰:兩點吧。一是幸福指數,給當地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幸福感,給外來游客享受休閑愉悅的幸福感。二是產業商機,在新型城鎮化進展過程中,能夠起到發現商業帶動經濟的目的,也很值。
《中國周刊》:“產城一體化”,是未來的發展思路嗎?
林峰:是的。我認為以泛旅游產業為主導的產城一體化建設,包括旅游綜合開發區、旅游綜合體、旅游小鎮、休閑度假區、休閑小鎮、文化創意產業區等等。這種模式下,產業發展與城鎮化交融發展,一體化規則,一體化推進,有利于提高城鎮經濟發展,是一種良性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