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一則關于耐克放棄可穿戴硬件的新聞被各家媒體所引用。CNET英文版爆料稱耐克解雇了現有70人硬件團隊中的大部分成員。
事后耐克做了回應,稱公司確實解雇了“少量”員工,“Nike+?FuelBand?SE依然將是公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提業務名稱,只說具體產品型號的用詞選擇基本承認了硬件業務調整的報道。
這是個讓不少人意外的決定。Nike+?FuelBand運動手環在過去兩年常被作為可穿戴設備的成功典范。2012年2月,第一款FuelBand手環在美國接受預訂,上線4分鐘便被搶購一空。
一度看起來,耐克就是可穿戴產業里的蘋果,自己同時控制軟件和硬件,垂直整合產品,依靠更好的用戶體驗賺取利潤。2012財年,耐克裝備業務利潤同比增長18%,比一年前的–1%提升顯著,主要歸功于FuelBand手環。
但現在已經不是2012年,可穿戴市場已經越來越擁擠。從三星、摩托羅拉、索尼之類的手機廠商,到Jawbone、Fitbit這樣的創業公司再到Garmin和TomTom這樣的GPS設備公司,都推出了能追蹤人體運動狀態的手表或者手環。
智能手機也在搶市場。iPhone?5s已經集成了專門監控運動狀態的處理器,能以很低的功耗追蹤運動狀態。用戶只需要在跑步時把手機放在兜里即可。Google也在摩托羅拉Moto?X上集成了同類芯片。
隨著越來越多的手機裝一個應用就能實現同等功能,健身類可穿戴設備若想繼續賣出高價,將不得不增加一些差異化的功能,比如心率檢測、振動鬧鈴和防水。在這樣一個市場,耐克的手環利潤只會越來越薄。
耐克的手環作為一個受歡迎的硬件設備,也影響著Nike+作為一個平臺的普及。
耐克從2006年便開始通過蘋果店銷售能夠嵌入運動鞋、并與蘋果的iPod和iPhone同步的Nike+記步器。現在已經有2800萬名用戶將自己的運動數據同步到Nike+平臺,通過社交網絡相互激勵。
相比表現平平的硬件設計和質量,Nike+平臺才是FuelBand手環最出彩的地方。
隨FuelBand手環出現的Nike+?Fuel加速了耐克運動社交網絡的普及。Fuel將卡路里、步頻等不同單位統一成一個簡單的數字,并在達到“最佳周二”、“突破10000分”等目標后獲得獎勵勛章,以電子游戲化的設計激勵用戶。現在Nike+的激勵措施已經被沃頓的游戲化課程視為此類設計的經典案例。
幾乎每一個運動類可穿戴設備廠商都想復制Nike+的平臺策略,但沒有一家看上去有希望。我的FuelBand年初壞了以后,換成了Fitbit?Flex,體積更小、戴起來更舒服,唯一的抱怨便是沒什么人一起用Fitbit,而運動是需要相互激勵的。幾年時間和品牌影響力的差距并不容易補上。
所以,這么看來耐克將重心由硬件轉到平臺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正確決定。因為,除了用戶的運動數據和社交關系之外,讓更多的創業公司接入耐克的平臺也是另外一條發展道路,而且更符合互聯網公司平臺化的思?路。
早在2012年年底,耐克就開始拉攏其它公司加入Nike+平臺。它曾和技術創業公司孵化器Techstars合辦了Nike+孵化器,選出10家公司借助Nike+平臺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就在遣散消息出現前兩周,耐克還高調宣布了Nike+?Fuel?Lab在舊金山的開張—Nike+孵化器的升級版。不過在后續的媒體采訪中,相關負責人多次被問到如何平衡Nike+?FuelBand與Nike+合作伙伴之間的沖?突。
耐克若終止未來的可穿戴硬件研發,將能免除潛在合作伙伴的顧慮,吸引更多公司加入自己的平臺。
既然沒法像蘋果一樣利用領先對手的軟硬件設計維系超高硬件利潤,徹底放棄硬件業務,像Google一樣與硬件公司合作,建立一個龐大的平臺也不失為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