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耀司:一個即便受天皇接見也絕不戴領帶的人,一個公開宣稱為“壞人”設計服裝的人,一個反對任何權威的人,最后卻成了享譽全球的“權威”設計師,他就是山本耀司。
很多人認為山本耀司是個謎,其實他只是寡言,用內心的各種厭惡打敗時間,在衣裝里闡釋自己的世界觀。
和“壞男人”惺惺相惜
因為家境貧困,在母親的苛責和佑護下成長,山本耀司始終不能很好地融入這個世界。“如果沒有通過事業來獲得成功的話,我想也只能靠犯罪來排遣了。”他曾這樣說。
還好東京街頭少了個罪犯,但你卻在電影《四海兄弟》和《座頭市》里,看到北野武身穿山本耀司設計的西裝或者風衣,成為史上最有型的黑道老大。上世紀90年代中期,山本耀司通過與德國戲劇作家海納·米勒的合作,為其擔任歌劇的視覺設計,從而在歐洲一舉成名。然而他不喜歡米蘭和紐約,“他們認為賣得好的就是好衣服,他們認為時裝設計師就是不停地追逐時髦”。
他也討厭束身和對稱剪裁,不喜歡高級定制。他用黑色對抗浮華和多余。毫不做作的黑成為他的標志。他的女裝模特始終穿著平跟鞋,很少濃妝。他一直倡導女性要獲得像男性一樣穿著的權力,并認為穿軍裝、獵裝的女人最性感,甚至連女性的晚裝他都想加上衣兜,“這樣一來她們就不用帶手提包了”。
逃進工作,逃不掉命運
山本的父親死于菲律賓碧瑤之戰,葬禮上甚至沒有父親的遺骨。他的母親是東京的一名裁縫,他視母親為偶像,卻也深受“被母愛控制”之羈。
青年時代,他曾立志成為一名畫家,但想到為了養育他而辛苦工作的母親,為了讓母親滿意,他考入了一所全是富家子弟的名牌大學,上到三年級,卻沮喪地發現那里的一切對他毫無意義。
大學畢業后,山本找不到方向,想在母親的裁縫店幫忙。這讓母親極為憤怒,因為她原本希望山本能在大公司找個差事。她訓導說,他至少應該學習基本的剪裁。于是山本去了服裝專業技校,然而給女顧客量尺寸時,他內心煩躁,心想在她們身上怎么也做不出雜志上的效果,厭惡感又油然而生。
渴望擺脫母親,卻不曾意識到,童年經歷決定了他一生的創作意識。新宿區歌舞伎町街上充斥著以取悅男人為生的女人,他徒生厭惡。從那些善用性別魅力的女人身上,他感受不到一點性吸引力。但母親店里那些辛勤踩踏縫紉機的背影,或者心無旁騖地把針別在衣服上的側面,卻帶給他強烈的情欲。
工作的女性對他意味著“我沒有辦法掌控她的時間”,然而他又發自內心地想去尊重她們,同時因為得不到她們的關注而生出莫名的憎恨。這種矛盾復雜的心理,讓山本耀司決定不惜代價,避免做出那種在男人眼里顯得可愛、像蘿莉一般的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