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國內開始興起一些怪理論,比如“車越重越安全”、“防撞鋼梁能救命”、“車門開關聲音能判斷車輛是否安全”。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來自于消費者對汽車構造認識的缺乏,容易被流言蜚語誤導,最終以訛傳訛。
不少人因此對日系品牌懷有敵意,認為日系車皮薄不安全。事情起因還要追溯至國內《小強實驗室》就防撞鋼梁做出的誤導性調查,隨后關于防撞鋼梁能救命的傳言越演愈烈。那事實究竟是否如此呢?
防撞鋼梁并不防撞
防撞鋼梁聽起來煞有其事,但這卻是帶有誤導性的名詞。防撞鋼梁對應的英文名詞為Bumper,直譯過來稱作緩沖器。在合資公司,后防撞鋼梁被稱為Rear Reinforcement,直譯過來為后加強件。為了更加嚴謹,下面不再稱防撞鋼梁而稱加強件。
后加強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低速碰撞時車輛的損傷。后加強件一般由鋼、鋁、橡膠或者塑料制成,個別的使用泡沫緩沖材料。主要工作原理是通過低速碰撞時擠壓變形的方式吸收能量。根據車型的不同,后加強件的材料和規格也不同。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對加強件強調的也是低速碰撞,并沒有要求加強件在中高速或者超高速情形下起到保護的作用。事實上,中高速碰撞中加強件也無法起到相應保護作用。因此,車企在設計加強件時都會遵循各國相關法律法規,而不會低于標準。美國聯邦法律對小客車前加強件的低速碰撞要求是8km/h,后加強件的碰撞要求是4km/h。不僅在美國,加拿大、歐洲也有此類規定,歐洲的要求甚至更低。
與加強件最密切相關的其實是保險公司。加強件對乘員安全性沒有影響,但可以大幅降低碰撞中的維修費用,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對車體損傷也作出了要求,損傷低則保險費用低。可惜國內尚無對車體損傷的要求。
如果沒有后加強件,當車輛尾部遭受撞擊,吸能材料吸收一部分撞擊能量之后,不可避免地會把能量傳遞到車輛的整個后圍板平面上,最終導致車輛后圍板變形。后加強件的支撐點在左右縱梁上,如果前車有后加強件,遭受到撞擊時吸能盒可以吸收大部分能量,對車體造成的損傷也會降低,維修費用會因此大幅下降。
防撞鋼梁越硬越好?
除了降低車輛維修費用之外,加強件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行人保護上。考慮到行人保護,加強件絕非越硬越好,因此不同車型選用不同材料。
行人保護主要是指當車輛碰撞到行人時,其腿部會受到前加強件的撞擊,頭部則會撞擊到發動機艙蓋,因此對于行人腿部和頭部接觸區都需要給予適當設計。基于此,前加強件和發動機艙蒙皮都不能過硬。
在重大事故中,指望加強件保護駕乘人員的安全,就大錯特錯了。加強件就是一個鋼板,大型碰撞事故中主要依靠車身的縱梁和橫梁一起承擔車身變形,加強件僅在輕微事故中起到保護尾部和其他零部件的作用。
加強件的作用十分明確,但是否越硬越好,鋼板越厚越好?
自主品牌為了迎合消費者,多采用硬度較高、厚度較大的防撞鋼梁,因為技術比較簡單、成本也更低。實際應用中,加強件的強度要與車身相匹配,最終達到低速防碰撞、高速吸能的目的。如果加強件過硬,車輛受到撞擊后,加強件不能及時變形吸收能量,把能量傳遞給車架,則可能因小失大帶來更大的損失。除此之外,過硬的加強件對行人的傷害也會更大。
歐美對防撞鋼梁并沒有要求使用多硬多厚的鋼板,反而傾向采用更輕巧的泡沫材質,督促汽車廠家研究更智能的吸能材料、更科學的結構,以達到撞壞就換的效果。相比較單純使用鋼板的防撞鋼梁,新型吸能材料研發投入更大,效果也更明顯。
汽車安全不僅是一塊防撞鋼梁
不少消費者認為車型在引進國內之后必定簡配,其中就包括后加強件,最終造成國外有而國內沒有的情形。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事實上,出于國內消費者對后加強件的追崇,一些國外沒有后加強件的車型在引入到國內之后反而加裝上后加強件,比如本田飛度。飛度在日本是沒有后加強件的,進入中 國則增加了這項配置。大概是不想落人口實,畢竟我國消費者對這塊薄薄的鋼板還是十分在意的。
實際上,真正的車輛安全包括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兩方面。主動安全是指避免發生事故的一些安全配置,被動安全則是在發生意外時保護乘員不受傷害的配置。因此車型的安全設計必須以人為核心,這也就意味著所有人能接觸到的地方都必須是具有保護性的。
車輛對乘員的保護大致可以分為三層,由內而外。
駕駛艙內部的安全帶、安全氣囊、頭枕等配置構建起了第一層保護。由于這些配置在發生事故時會與人直接接觸,因此安全帶、頭枕、安全氣囊的設計必須保證軟接觸面,否則會對人造成傷害。
車架構建起第二層保護,車架是整輛車的骨骼,剛性、強度都需要車架來體現。良好的車架結構必須能承受住碰撞并且保證駕駛艙不變形,以防對乘員造成擠壓。
第三層安全措施則主要針對行人和車輛,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吸能。這也就是在高速碰撞中,發動機艙會盡可能地發生形變以吸收能量保護對方。真正的事故現場,車輛變形十分巨大,因此依靠加強件確保安全無異于癡人說夢。
我們可以把這種設計理念簡單地理解成雞蛋放在堅固的鐵盒子里。為了避免雞蛋破碎,我們需要在鐵盒內部放置海綿、棉花、氣囊等物體;為了防止鐵盒撞壞外面的雞蛋,我們也需要對鐵盒進行包裹,采用一些吸能發泡材料,最終形成由內而外的防護。
至于有些小型車沒有后加強件,肯定是有成本方面的考慮,更主要的還是考慮到車身構造。由于小型車尺寸較小,通常沒有中大型車那么優秀的安全性,所以小型車改進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車架設計上。
綜上所述,駕駛沒有后加強件車型的車主大可不必廢寢難安。加強件的作用僅僅是降低低速碰撞的損失,并不能在高速事故中成為那根救命稻草。如果關心車輛的安全,我們可以關注下NCAP、IIHS、ENCAP每年的碰撞試驗。車輛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制造車輛也不僅要考慮乘員安全也要考慮行人或對方安全。對于安全來講,最重要的并非那一塊薄薄的鋼板,也不是科學的車身構造,而是良好的駕駛習慣。遵規守法才是保證自身安全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