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沒有哪個行業像P2P平臺這般追逐高收益與頻繁“跑路”。對仍處于野蠻生長的行業而言,還有諸如盈利困局、準入牌照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普通投資者的問題要“簡單粗暴”地多——去哪尋找低成本高收益平臺?在評級制度誕生之前,對30家P2P平臺進行收益性、風險性、信批度的梳理,不失為一種消費提示。
一邊瘋狂燒錢支撐收益率,一邊求融資抱大腿賠本賺吆喝;動輒20%的高收益率讓P2P平臺成了投資新寵。
《消費者報道》以市場規模較大的30家P2P平臺為對象,統計2014年1月至11月的運營數據發現:玖融網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達20.39%,陸金所平均年化收益率最低,僅有8.6%;不過只談收益率不算繳費成本的測評都是“耍流氓”;大部分平臺都會收取不等的提現費用和債權轉讓費。另有包括陸金所在內的10家平臺免收投資管理費,24家平臺免收充值費。
既便如此,大部分P2P平臺仍毫不忌諱自己“尚未盈利”;這多少給普通金融消費者蒙上了一層“不靠譜”的陰影。
玖融網收益率最高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全國P2P行業綜合利率在2014年呈逐月下跌趨勢,從今年2月的21.63%已降至11月的16.3%。
而《消費者報道》選擇了市場綜合評價較高的30家P2P平臺,統計其2014年1月至11月的運營數據發現:半數平臺平均收益率低于16.3%;而陸金所平均年化收益率最低,為8.6%;玖融網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為20.39%,兩者相差11.79%。
這意味著,如果以12月期為限投資10萬元,并一次性還本付息,在扣除平臺管理費后,投資人在陸金所和玖融網得到的收益至少相差9724元。
曾供職某P2P機構的前從業人員陳星告訴《消費者報道》記者,收益之所以差這么多,原因在于不同P2P平臺的背景和市場定位不一樣。“像陸金所一類的平臺,公眾的認可度高,不用靠一味的高收益去吸引投資人。但如果中小平臺如果想要快速打開市場,推出高收益產品就是最快的途徑。”在他看來,這是典型的行業早期才會出現的現象,隨著未來市場的規范化和投資者教育的普及,大家就不會再去盲目比拼收益率了,“要維持高收益率,除了平臺倒貼,必然也需要提高借款方利率,如此又會放大借款方違約風險,這對于整個行業的都是沒有好處的。”
玖融網郭杰覺得,“玖融網的收益率在業內也不算太高,屬于中息平臺”。
同樣地,對于積木盒子收益率不太高,積木盒子公關總監王以超則認為收益率高不一定就好。投資人的收益,就是借款人的成本啊。我們從來不追求超高回報,只追求長期合理的回報。他告訴《消費者報道》記者,“未來收益率會保持相對穩定,也許還會稍微下調一點”。
管理費提現費一個都不少
不過,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P2P,除了獲得收益,也需要向平臺支付一定的費用。
首先是充值提現費,據記者了解,投資者通過第三方支付在P2P平臺充值和提現時,第三方支付大都需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但部分平臺選擇代付這筆手續費:30家P2P平臺中,24家平臺充值完全免費,8家平臺正常提現免費。
待正式投資獲取收益后,用戶還需向平臺支付一定的管理費:30家P2P平臺中,包括陸金所、積木盒子、有利網在內的10家平臺免收投資人平臺管理費;合拍在線、匯通易貸和投哪網等10家平臺統一收取用戶收益的10%作為管理費;其它平臺如玖融網,用戶的級別不同管理費標準亦不同,從2%到8%不等。
以匯通易貸為例,按照其平臺公布的近3000萬用戶收益計算,投資人付出的平臺管理費可達300萬,匯通易貸集團董事長黃平告訴記者,“這筆錢也是作為平臺營收的一部分。”
同時,22家允許投資者在中途轉讓未到期的理財標,但不同平臺的轉讓費也不同,只有新新貸和易貸網完全免費。
大部分P2P平臺未盈利?
既便如此,上述費用對于平臺營收的貢獻并不大。
玖融網企劃總監郭杰向《消費者報道》透露,玖融網的利潤來源包括線下的借款服務費、投資人的利息管理費以及一些逾期罰息和抵押車輛處理,但其中借款服務費是最主要的。新新貸新新貸助理總裁朱捷亦對記者表示,“新新貸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借款人”。
《消費者報道》記者以普通借款人身份致電玖融網借貸經理,對方表示,玖融網目前的主要業務是汽車抵押短期貸款,根據貸款人資質,月利率為3%至3.5%。即10萬3月期,借款人需支付9000元至10500元的利息。
而按照玖融網平均借款利率計算,10萬3個月的投資總收益約為4600元。“我們從今年3月已經開始盈利,月利潤大概在30萬到50萬。”玖融網企劃總監郭杰告訴記者。
但P2P行業整體上似乎并沒不樂觀。老牌P2P平臺之一人人貸在2014年年9月才宣布實現盈虧平衡,平保集團首席財務官姚波也曾公開表示陸金所仍未盈利。據陳星了解,目前市場上排名較靠前的P2P平臺幾乎都還未實現盈利,“雖然P2P市場的借貸利潤差非常大,但大家都還在跑馬圈地的階段,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廣告宣傳和人才引進上。”
積木盒子公關總監王以超亦豪不忌諱“尚未盈利”的現狀,他告訴記者,“積木盒子目前的收入主要來自向借款人收取的平臺管理費,但因為行業還處在發展早期,盈利模式都還處在摸索階段。”
復旦大學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副院長劉鋼,曾在參加上海互聯網金融家俱樂部首期沙龍活動時指出,如果把錢一味用來提高其產品的收益率,提高企業的流動性和兌付能力,是一個非常致命的隱患。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陳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