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Vodka)——調酒師最愛的畫布主要原材料:谷物(或薯類)、水以伏特加為基酒的主流雞尾酒:ScrewDriver、MoscowMule、BloodyMary、WhiteRussian起源于俄羅斯(另一說是波蘭)的伏特加英文名為Vodka,源自俄羅斯的一個港口名Viatka,含義和白蘭地、威士忌一樣,就是“生命之水”的意思。據說克里姆林宮的僧侶們在500多年前首次把這種液體蒸餾出來的目的是為了給戰爭中的傷員消毒殺菌,但其中一個饞嘴和尚迫不及待地偷喝了一口以后,歷史的蝴蝶在彼時煽動了翅膀——伏特加馬上就開始成為流行飲料,500多年來經久不衰,歷經東正教的抵制和戈爾巴喬夫的禁酒運動而越活越滋潤。在巔峰,伏特加讓俄羅斯每年有3萬人因酒精中毒而死,而10年阿富汗戰爭中年均死亡的蘇聯士兵僅1.4萬人。即使在二戰時,糧食緊缺的蘇聯人仍然把寶貴的糧食拿來釀酒,以保證前線戰士每天100克的伏特加供給。伏特加供養了俄羅斯人,不論貧富。底層的男人只會買了便宜伏特加狂灌;而中產階級的玩法又不太一樣了,除了去夜店里喝各種各樣的伏特加雞尾酒,他們也會端坐在家里享受中高檔的伏特加,與之搭配的是煙熏肉、黑面包、生洋蔥、酸黃瓜;而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土豪們,則會端出頂級魚子醬和魚生。——發現沒有,伏特加什么都能配,從酸的到辣的,最新鮮的到最煙熏的。我試過,按照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里,伊麗莎白教本杰明的方式去享用魚子醬搭配伏特加:送一小勺魚子醬入口,用舌頭和上顎將魚子全部擠破,感受那鮮美和淡淡的海腥味,但一點都不要咽下去,馬上來一口伏特加——宛如海浪沖刷般,口中的鮮腥味猛烈地爆發出來,一口吞下,從胸中到腹部,一陣舒服的灼熱。伏特加一點都沒有掩蓋魚子醬,而只是把魚子醬的特點放大。這是因為,伏特加的最大優勢,是純凈。尤其是好的伏特加,決不會像深色烈酒一樣有突出的味道,純凈是它的典型性,一瓶用來凈飲的伏特加價值多高,取決于它有多純。而這也是它被調酒師鐘愛的原因,因為它猶如潔白的畫布,可以任你在上面揮灑味覺靈感。
龍舌蘭(Tequila)——沙漠中的醉人甘露
主要原材料:龍舌蘭、水
以龍舌蘭為基酒的主流雞尾酒:Margarita、Paloma、TequilaSunrise、TequilaSunset
龍舌蘭是墨西哥盛行的一種沙漠植物,其球莖含有大量糖分,墨西哥土著一直有用它的汁液發酵釀成低度酒精飲料(普逵酒)的傳統。而直到16世紀初,征服了這片土地的西班牙殖民者才運用蒸餾技術將其蒸餾為烈酒——原因則是:他們的白蘭地喝完了!在那個年代,歐洲人并不懂得將水煮沸殺菌,而水中又病菌橫行,他們只能通過喝酒來補充水源。但殖民者的船上可以運載的白蘭地是有限的,葡萄種植又未在殖民地普及,他們急需一種能滿足日常大量飲用需要的酒精,以此幫助他們殺滅食物中的細菌。
這才完成了從龍舌蘭植物——普逵酒——龍舌蘭酒的進化完成態。在剛誕生時,龍舌蘭酒還被稱為“龍舌蘭白蘭地”,直到后來墨西哥的特其拉村因盛產龍舌蘭蒸餾酒而聞名,它才最終得到了“龍舌蘭酒”的命名。
到了16世紀末,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立法禁止墨西哥種植葡萄,讓西班牙葡萄酒得以在當地傾銷。而在后來得到“龍舌蘭酒之父”稱號的唐•佩德羅(DonPedro)瞅準了這一機會,利用了本地的大量土地種植了龍舌蘭,然后在位于哈利斯科州(Jalisco)的蒸餾廠里,開始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生產龍舌蘭白蘭地。
直到1821年墨西哥獨立,龍舌蘭酒已經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因為內需巨大。1862年,法軍入侵墨西哥,扶植傀儡君主,原墨西哥政府則流亡到北部,繼續與法軍對抗,靠著在眾多龍舌蘭酒廠里征得的大額稅收,他們有了充足的軍費,得以在持久戰中支持到最后,直至法軍撤退、。由于與國家革命及獨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再加上在戰爭中獲勝,龍舌蘭酒得以取代法國白蘭地,成為最受墨西哥人歡迎的烈酒。
朗姆酒(Rum)——重回盛世
主要原材料:甘蔗、水
以朗姆酒為基酒的主流雞尾酒:Mojito、Daiquiri、PinaColada、CubaLibre
在近年這波深色烈酒強勢增長的市場行情中,朗姆酒扮演了主要角色。深色朗姆酒包括經過橡木桶陳年的金朗姆酒和黑朗姆酒,但這只是朗姆家族的半壁江山——別忘記,還有調酒師們的摯愛白朗姆,它是熱銷的Mojito的基酒;而Mojito,這款海明威最愛的、童叟無欺的雞尾酒,每天晚上都會在出現在數不清的資深酒饕和雞尾酒菜鳥的杯中。新崛起的品種還有調味朗姆酒:它通過在金色或黑色朗姆酒中加入香料(大多數時候是加勒比海當地香料,以保持整體的加勒比風格)后調制而成,大多顏色較深。現在酒吧中常見的CaptainMorgan(摩根船長)和SailorJerry(水手杰瑞)就是調味朗姆酒中的表表者,光名字就有股濃濃的加勒比海風情。
這個地區是朗姆酒的發源地,但朗姆酒的奠基人卻是哥倫布——在環球航行中,他將甘蔗作物帶到了加勒比海地區,開啟了中南美洲的甘蔗種植歷史。
1651年,巴巴多斯島的一份手稿中首次提到了朗姆酒。據考證,朗姆酒也確實起源于這個小島。彼時該島蔗糖業興旺,人們發現蔗糖提煉過程中的副產品——糖蜜,發酵后會產生酒精。對酒精的蒸餾則產出了世界上第一滴真正的朗姆酒,而它最初被稱為Rumbullion,且經歷了和其它蒸餾烈酒一樣的命運:在誕生之初,主要用途是消毒和治病。隨后,朗姆酒的生產傳到了加勒比海其它島國,然后是整個南美。
相對于威士忌和白蘭地,朗姆酒的蒸餾廠都遍布在熱帶亞熱帶區域,這給它帶來一個優勢:炎熱的氣候可以加快木桶陳化酒液的速度,使得高檔的朗姆酒能比威士忌和白蘭地更快地達到酒液與橡木桶的平衡點、得到理想的陳化效果。朗姆酒生產商因此也能夠對不斷增長的對頂級產品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如果有飲家擔心被熱帶氣候“催熟”的朗姆酒香氣會不夠細致復雜,那沒問題,歐洲裝瓶公司的存貨均在涼爽地區進行陳釀,加勒比海地區也有高原蒸餾廠,各種出品任君選擇。
干邑(Cognac)——精致圓潤的生命之水
主要原材料:葡萄、水
以干邑為基酒的主流雞尾酒:Sidecar、BrandyAlexander、BrandySour
白蘭地,是以葡萄釀制后再蒸餾而成的烈酒,通常還需要在橡木桶中進行陳釀。干邑白蘭地則是指按照干邑生產法規所生產的出來的白蘭地。所有干邑都是白蘭地,但只有在法國干邑區產的白蘭地才能叫干邑,它必須符合3個條件:所使用的釀酒葡萄來自法定的干邑六大種植區、經過二次蒸餾、在橡木桶陳釀兩年以上。
由于氣味的細密和口味的繁復,人們會對干邑有很多形容,而中國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李心草則將它比做交響樂。不僅僅是因為傳世佳釀與膾炙人口的交響樂一樣,都承載著歲月的精粹,凝聚著天賦的靈感,更在于二者同樣追求完美與和諧的真諦。
走進每一個存有“生命之水”的酒窖,不用品嘗歷經百年的珍貴液體,你也會為時光的魔力而深深沉醉。且不說歷經百年釀制和貯藏的難度,但從發愿的本心來講,干邑人從蒸餾出第一滴“生命之水”開始,就已經將世代傳承以此為生,很自然地當做了整個家族的使命。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將干邑形容成貴族的液體,因為從誕生開始,干邑的使命就是經歲月沉淀,蘊藏時間光華。在每個干邑酒窖里,你都會輕易地看見百年的時光流逝和沉淀——橡木桶上白粉筆畫出的字跡中,記錄著桶內佳釀的奧妙:從品種、產地,到蒸餾日期……
正在陳化的“生命之水”會在橡木桶中經歷一系列的微妙變化:原本無色無味的清澈烈酒,慢慢汲取了橡木的顏色,呈現誘人的琥珀色;透過橡木的氣孔,干邑進行著緩慢的氧化,也使它的香氣變得更加醇厚。干邑調配師和他的助手們會進行每年一度的庫藏清點,品嘗每一桶“生命之水”,確保是否如同預期般成熟。
威士忌(Whisky)——煙熏出男人氣息
主要原材料:谷物、水
以威士忌為基酒的主流雞尾酒:Manhattan、OldFashioned、Highball、Sazerac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威士忌只不過是洋酒的一種,每個人喝威士忌的原因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喝威士忌,只是為了它的酒精度,除了多點麥味和木桶味,其實跟白蘭地或伏特加沒什么差別。有的人喝威士忌,則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品位。“到底單一麥芽威士忌和調和式威士忌哪個比較好?”這個問題常有人問,但只要反問一句:“你覺得混血兒比較漂亮還是純種的比較漂亮?”就能讓對方啞口無言,見仁見智嘛!
調和式威士忌講究的是將來自不同蒸餾廠,年份、風味迥異的許多原酒(包括麥芽威士忌和用其他麥類和馬鈴薯、玉米等原料制成的谷物威士忌)以高超的混調技術調出具有品牌風格,而口感、氣味豐富均衡的作品。至于單一麥芽威士忌,則來自單一蒸餾廠,能反映當地特有的水質、原料、燃料,以及蒸餾廠本身制作工藝所形成的獨特個性。這兩種威士忌基本上欣賞的角度不一樣,硬要比出個高下,其實沒什么意義。
據史料推測,單一麥芽威士忌起源于15世紀的愛爾蘭,之后經由艾雷島(Islay)傳進蘇格蘭。如今已是蘇格蘭象征的威士忌,在18世紀時曾經因為英國政府對酒廠課以很重的麥芽稅,而掀起了私釀的風潮。為了躲避查緝,釀酒廠都設在偏遠山中,還得假冒成其它種類的工廠,使用小型蒸餾器以便隨時收拾細軟出逃。巧合的是,偏遠的深山正好也多半擁有未經污染的優良水源和空氣,這些清澈冷洌的水源,是影響威士忌風味的重要原料,而潔凈的空氣則有利于長期陳釀過程中酒香的發展。1823年公布的威士忌法律,正式結束了秘密釀造的時代,威士忌的產量和品質都開始突飛猛進。
就如你可能閱人無數,但總是能把他們歸出類別;作為酒吧里的常客,你也一定有著自己所熟悉的一串的酒單,但無論杯中之物變幻著怎樣的色澤或味道,常見的酒中一定逃不出以下幾種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