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自從被列入中國玉石文化體系而備受推崇以來,其雕刻風格隨著歷史的變化而轉變了好幾次,下面讓我們跟著上海天脈珠寶的專家的腳步,一起中文中華民族的翡翠雕刻歷史。
早在北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將翡翠視為珍寶。但由于當時的雕刻工藝還不足以雕琢難以雕刻的翡翠,無論宮廷還是個人收藏的翡翠基本上都只是稍稍打磨之后的翡翠,并無翡翠工藝品存在。直到明代末期,中國雕刻工藝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翡翠工藝品才開始流行起來。
最初的翡翠雕刻僅僅只是簡單的翡翠玉鐲、翡翠玉環、翡翠扳指之類的簡單工藝品,但隨著雕刻工藝的進步,到18世紀中后期的時候人們已經開始用翡翠材料雕刻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那個時候,龍、鳳凰、麒麟等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吉祥神獸是翡翠雕刻上最常見的圖案。當然,由于當時殘酷的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人們常常寄希望與宗教,因此以佛道為主題的翡翠工藝品也大量存在。
鴉片戰爭導致了西方文化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以基督教和歐洲文化為主題的翡翠雕刻開始誕生。但由于保守勢力過于強大,西方文化主題的翡翠工藝品發展緩慢。直到辛亥革命之后,西方民主思潮涌入中國,以西方文化為主題的翡翠工藝品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翡翠雕刻逐漸分成了東方系和西方系兩種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文主義的興起,翡翠雕刻日益趨向個性化和多元化。在主題上不僅可以以西方文化、宗教為背景,也可以普通人物為主線,意在頌揚人世間的真、善、美。現代翡翠的雕刻飾品更多的面對著普通消費者,使其可以不分地位、身份、年齡,都能購買自己稱心的翡翠飾品,而翡翠在人們生活中也出現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繁榮之象。翡翠已不再是貴族地位、富豪財富的象征,而是代表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融合了西方文化嫁接之美的雕刻圖案則更多地表現出了時尚化、生活化的傾向,受到了年輕一代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