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專業的擇吉文化研究工具,到如今的涵蓋歷法、養生、擇吉、中醫、預測等多門類的綜合性生活指導類應用,順歷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它從專業參考向大眾化生活工具的轉變。全新改版后的順歷,將會以其精專的擇吉技術為核心,以傳統文化中的中醫及術理學術為依托,為用戶提供綜合性的生活指導服務。
為何遇到大事,總有人要“選日子”
“挑個好日子”是大部分家庭在面對生活大事時總會做出的自然反應,這種挑“好”日子的反應幾乎已形成一種國民性的群體潛意識,而這種群體潛意識便是我們在不斷行進的文化傳承中所形成的“擇吉”文化。
“擇吉”作為一種通俗而又模糊的文化意識,在當代“科學化”的學術體系內一直被并認為是一種簡單的社會心理學或者民俗學,這也僅僅是對“擇吉”在社會科學的范疇里進行的有關人文方面的研究和探討,而“擇吉”背后所隱藏的有關古代中國對術理學科的研究卻鮮有提及。
我們常識中所認識的“擇吉”經常會與古老的中國黃歷關聯。黃歷體系其實只是“擇吉”體系中的對常態化規律的研究,是古代通過對自然規律的不斷總結,將自然規律中有關日期的宜忌論斷通過神煞系統進行歸納,每個“神”與“煞”有其特定的含義,而“神”“煞”的相互組合作用有其特有的變化規律,使用其特定的組合排列規律,得出每日的宜忌結論,從而形成了一種大眾化的參考指導。
而術理體系中所研究的“擇吉”就顯得更為精密,需要用復雜的(天)干(地)支體系進行運算,同時將五行體系進行具體事項的論斷,加上不同術理方法之間的相互檢測,從時、空、事、物的綜合性排列中得出針對性的結論,最終形成一個能匹配需求主體自身的“好日子”。
要做文化的傳承者,不做盲目的搬運工
順歷的誕生之初,是一款專門為擇吉研究者所提供的專業化的參考指導工具,主流的用戶群體基本都對易學文化有過較為深入研究。起初的內容數據主要依托《欽定協級辨方書》和《玉匣記》。前者為清代官方編撰的擇吉研究的權威書籍,后者為民間流通的對擇吉研究的范本,二者為擇吉文化主流研究領域的兩本權威指導典籍。區別于其他黃歷類軟件,順歷所呈遞的展示結果并非是按照通行的黃歷歷法進行照搬,而是嚴格按照擇吉術理進行研究整理后,通過算法匹配呈現最終的展示結果,同時提供具體擇吉事項的查詢。順歷產品也由此得到了諸多專業研究者的認可,并逐漸向大眾化人群擴散。
另一方面,順歷在產品發布之前,已經開啟了對中國傳統易學術理的研究,包括周易八卦、紫微斗數、奇門遁甲、堪輿、八字等諸多門類。除了對大量術理典籍進行算法上的總結歸納外,順歷邀請了來自國內各省和港澳臺的超過40為專家的加入。順歷將這些與專家一同研發的系列算法體系中關于“擇吉”的部分進行提煉,同時對不同算法的結果數據進行相互的檢測,通過大量結果匹配一直的內容數據作為順歷最終的數據源,并通過算法的綜合與優化,形成了一套針對需求主體自身的個性化結果查詢服務。
順歷所傳遞的,是中國古老智慧里對自然規律的總結。人們日常所不經意的一天,其中都包含有我們所忽視的特殊含義,順歷用歷法來展示,同時用中醫學、養生學、預測學等多項學科進行綜合指導。順時而為,是順應規律的變化,順歷的希冀,就如同順歷的品牌理念一般——“生活無小事,無事不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