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開始,一篇題為《你沒看錯,gucci真的有做咸菜,千萬別給老婆看到》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大量轉發。經常瀏覽新聞的人也許會發現,人民網手機版在7月份就發布了題為《Gucci咸菜奢侈品牌進軍超市》的新聞;現代快報、新民晚報、廣州日報等都市報也都曾轉發。
這類文章中包含了大量精美的圖片,都是帶著奢侈品品牌LOGO的食品包裝,有Gucci牌咸菜、LV牌香腸、蘋果牌牛奶、巴寶莉牌酸奶等,配上輕松的文字,迅速得到了大范圍傳播。
那么,Gucci真的做咸菜了嗎?答案是,并沒有。微信文中明明都有圖片的啊?不錯,但是有圖就有真相嗎?
古馳咸菜
LV香腸
錯了,這些僅僅是圖而已(有實體產品的是,夢龍為紀念上市25周年與意大利奢侈品牌Dolce&Gabbana合作的限量款冰淇淋)。17日,《蟬歌3 特稿》的文章給出了真相:這些圖片是出自以色列藝術家Peddy Mergui在舊金山手工設計博物館辦的一個設計展(4月開幕),名為“Wheat is Wheat is Wheat”。
這樣一場設計展,走過一遭微信平臺,就演變成了這些奢侈品牌真的在跨界做食品。而對于信息接收者來說,“有圖有真相”,又有具知名度的媒體賬號轉發,很難鑒別出這是“謠言”。
蘋果酸奶
普拉達淀粉
香奈兒奶粉
《蟬歌》還在文中對這種微信熱門小文的傳播路徑進行了分析。
從轉發主體來說,大眾媒體、自媒體、企業都希望自己生產的內容能獲得更高的閱讀量和轉發率。為博取點擊量,很多文章都淪為“標題黨”甚至是虛假信息。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建設目前較為初級,若長此以往,公信力優勢也將喪失殆盡。
從接收者來說,Gucci這類奢侈品牌,代表著高端和稀缺性,和大眾消費品——食品聯系到了一起,正中大眾的敏感點,給人一種奢侈品和自己產生關聯的想象。尤其是使用“千萬別給老婆看到”等語句,加上信息本身的新奇性,很容易就驅使用戶去分享這樣的信息,加劇傳播。
奢侈品公司的沉默,無疑是這則謠言能夠維持生命力的最大動力。在整個信息傳播路徑中,他們并沒有出來澄清、辟謠,反而恰當地利用了這條信息,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積極的品牌營銷效果。
設計展本意是讓人們反思品牌所代表的價值和商品本身能提供的價值之間的關系,而后來卻變成了奢侈品牌本身的一次“成功營銷”。
這條微信小文至今仍在不斷地擴散,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什么人們對奢侈品牌如此熱衷?當你在購買一件商品的時候,是為其本身的內在價值還是外在的品牌價值付出更多?是不是過于迷戀消費符號?
蒂芙尼酸奶
范思哲咸鴨蛋
卡地亞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