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 Design”或許是未來幾年,對「新·生活風尚」影響最大的兩個超級變量。9月19日,在藍色光標傳播集團和極客公園共同發起的以“Digital + Design”為主題的BFU-MIT活動現場,來自赫斯特集團、We Are Social、YANG DESIGN、造作及ARTAND的嘉賓,分享了他們對于「新·生活風尚」的看法。
BFU-MIT是由藍色光標和極客公園共同發起,以“擁抱不確定”為主旨,關注新興項目和未來產業,目標是打造業界最好玩兒、最前沿的智慧平臺。主要面向互聯網愛好者、藍色光標員工、合作伙伴等,同時定期邀請業界領軍人物、意見領袖和企業精英共同探討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營銷、產品、技術等創新趨勢和應用。
時尚類新媒體依然要高大上?下一代社交媒體是不是直播應用?我們當下及未來的流行趨勢是什么?年輕人的家具該是什么樣?購買藝術品,真的遙不可及么?來聽聽行業大拿在這一期的BFU-MIT上分享的精彩觀點!
赫斯特集團:時尚新媒體別再“端著”了
在普羅大眾眼中,時尚媒體代表著看秀、名牌衣服和無限量的Party。事實上時尚媒體在時尚領域中充當著權威,每一本200頁左右的雜志都是由500、600頁“砍”成,近乎是藝術品。
為了順應數字媒體,《ELLE》做了許多工作,包括時裝周期間制作了H5網站,設計上采用了與微信群類似的設計,實時更新、當場看秀;與百度合作服裝微電影《一期衣會》,將熱點關鍵詞融入視頻主題中;在《一期衣會》每期三個搭配的衣服上還浮有可點擊的按鈕,直接在電商中可以進行購買。“從前只有圖片文字,現在內容更加完整。”
90后亞文化群體增長速度很快,將人群按年齡、收入、性別、婚否劃分,已經無法讓內容擁有傳播力。有共同的理念、愛惡、價值觀,才是要細分的人群,如辣媽、白領、宅女等等。
《ELLE》與《暖暖環游世界》合作,通過在游戲右上角增加《一期衣會》入口,完成相應關卡獲得限量版虛擬衣物,同時增加需要關注《ELLE》微信公眾號才能獲得的條件,三天獲得20萬高質粉絲,退粉率不到10%。
“用這種方法去跟喜歡二次元的90后朋友溝通,整個過程也沒有失去時尚風格,這是很有趣的合作。”
We Are Social :如何在直播視頻中做廣告?
直播App在美國很普遍,去年Meerkat與Periscope平分天下,今年Meerkat幾乎消失,Periscope幾乎占據了全部市場。
在Periscope上有一條LadyGaga發布的時尚秀走秀現場直播,整個視頻結束時Gaga是全場唯一站起來鼓掌的人,這就是明星代言在視頻中的范例。Ellen秀中也有用Periscope直播的內容,Ellen與觀眾互動后從一個人的座位最后拿起一個女用包,還要公布包中有什么——被拍的很明顯的女用包,一定是故意的商業植入。
Periscope是一個有效的傳播方式。雖然中國市場沒有Periscope,但有花椒、KK、映客等App。
造作: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的產品才是值得尊敬的
O2O讓互聯網滲透到生活之中,但在制造領域互聯網仍是欠缺的。
造作的設計師來自德國、瑞典、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國,還有港臺、內地的一些設計師,平均每3天簽約一個設計師,平均需要從15個人中挑選一個。2014年的10月到2015年2月,造作40%的團隊都在工廠盯制作,平均每天要尋找3家工廠。
造作的(家具)作品提供給一線城市,面對青年人群,以可以接受的價格買到頂級設計品。八點椅是一把在家工作時可以使用、非常舒適的Soho椅,采用了中國傳統榫卯工藝,“其實是一個全世界通用的現代形態,但是里面采取了中國的傳統工藝和靈感。”
造作在干什么?中國的家居制造業,包括中國的生活方式需要改變,宜家的質量又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用互聯網方法改變設計制造,讓每個用戶參與對產品進行投票選擇,用戶還可以加入設計的流程中,從草圖到模型打樣,每一步都是透明的。
YANG DESIGN :智趣感、虛擬與真實
YANG DESIGN是上海的一家設計公司,除了產品設計以外,也會研究品牌以及產品策略,色彩材料以及表面處理,以及用戶研究,很重要的工作是預測未來兩年的設計趨勢。
今年的宏觀主題“愈虛擬,愈真實”,很多人沉浸虛擬世界,社交網絡盛行,要從虛擬世界尋找刺激,小屏閱讀成為快速消費品。另外一個極端是對真實的需求,以自然材料為主題的傾向,充滿文化與生活記憶的傳統手工藝,成為越來越稀缺的奢侈品。
還有一個趨勢是智趣感,背后的動力是更關注體感、情緒和神經反饋,關注科技方式的簡化,充分利用隨便化時間。龐大封閉的生態系統會被打破,安裝投入會減少,用戶可以通過微信操控酒店房間中的智能設備,獨立App將被取代。
在中國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人們會越來越希望在自己的家中去欣賞自然美好的環境。所以,我們發現室內農場和小型的科技種栽器的興起,允許在家里面欣賞和種植小的芽菜產品出現。
ARTAND :不懂不妨礙喜歡
ARTAND通過互聯網有可能幫助青年藝術提供服務,解決困境推動產業發展。幫助藝術家方便地發布作品和文章,提供在線購買咨詢。目前社區中作品數量以每年1萬幅的速度增加。那危、艾敬等藝術家同樣活躍在ARTAND上。
“不懂不妨礙喜歡”,購買藝術品的原因——“符合心境、有感覺就夠了”。
藝術品從構思到完成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勤奮工作的藝術家一年也不過產生10幅作品。產能低、原作唯一性,使得要么價格太高、要么有人捷足先登。ARTAND聯合藝術家生產限量版畫,在ARTAND上30萬的畫作可以以1480元的價格銷售。
隨著藝術家和用戶不斷的增長,ARTAND也會嘗試越來越多元化的方式,包括跨界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和普通用戶的關聯。“希望大家以更寬松的態度面對藝術品,然后以更寬松的心態去享受藝術品給大家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