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開幕式剪彩儀式的陳宗興副主席、程寶山中將、烏蘭、李建興、賈海祿、張凡、晁海、陳傳席、梁永琳、羅楊、張長林、于志學、賈浩義、李瑞峰、屠文祥、趙永愛
由人民日報海外版主辦,人民日報海外版《書畫藝苑》欄目承辦的《“國風•文脈”名家書畫展》,于2015年11月14日上午10點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了隆重的開幕儀式。
這次展覽活動是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開展的中國畫“強元”課題研究基礎上舉辦的,這個課題旨在推動中國美術界的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探索、推動民族藝術的復興。
開幕式剪彩儀式
為開幕式剪彩的領導、嘉賓包括: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宗興,二炮原副政委程寶山中將,人民日報海外版黨委書記、副總編輯李建興,中央辦公廳機要局原副局長賈海祿,中宣部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張凡,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羅楊,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央文史館書畫院院委梁永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美術評論家陳傳席。為開幕式剪彩的藝術家包括西安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晁海,著名畫家賈浩義、于志學。參加剪彩的還包括北京大成集團等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余位大企業家和收藏大家。
多部委領導以及包括王濤、郭石夫、蔡超、張瑞齡、蔣志鑫等近百位藝術家,共計數百人參加了開幕儀式。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宗興等參觀展覽,中國畫“強元”課題組負責人李樹森做講解
部分嘉賓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對人民日報海外版站在國家文化戰略與民族文化興衰的高度上,開展的中國畫“強元”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其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給予了極高的贊揚。認為,這是人民日報社充分發揮中央媒體責任與展現自身價值,應時代所需,帶頭啟動的探索、推動民族文化藝術復興的重要舉措,正在點燃民族藝術復興之火,假以時日其成果或具有里程碑意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黨委書記、副總編輯李建興發言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建興發言強調,習近平在對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30周年的批示中指出,人民日報海外版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宣介中國發展變化,在外宣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向海內外宣傳好中華優秀文化、講述好中國書畫故事、傳播好中國書畫聲音是人民日報海外版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做好這項工作,人民日報海外版成立了中國畫“強元”課題組,對中國美術復興問題展開了多年的專題研究,發表了數萬字的研究文章,尤其是《中國美術話語權應該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一文反響強烈。這一系列課題文章在推動中國美術復興上發揮了積極的正能量。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晁海發言
著名畫家晁海在發言中指出,人民日報海外版以獨到的視野和民族文化擔當精神,開展了中國畫“強元”課題研究,展開了探索、推動中華文化藝術復興的工作。能這樣做,以及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果,這也充分反映了人民日報社的領導和人民日報海外版領導的思想高度與對作為中央媒體自身價值的追求。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美術評論家陳傳席發言
陳傳席先生指出,人民日報海外版搞的強元課題非常好,非常及時。自上個世紀初以來的自卑心理,需要文化強元來重建我們的民族精神。很多學者說因為中國文化不行才導致中國落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世界上很多先進文化都被落后文化打敗了。文化接軌不可取,文化轉基因也不可取,數典忘祖、妄自菲薄更不可取,應該有文化強元意識和主體意識。
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羅楊發言
羅楊書記發言說,與其說今天是一次書畫展,到不如說是在推動建設“強元”文化,或者說是人民日報社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前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對文化工作提出的問題的貫徹落實與實踐,我非常欽佩人民日報社的領導有這樣一種文化自覺的眼光與文化情懷,欽佩作為黨報能夠在我國全面推進“四個全面”戰略發展的格局中,看到文化藝術的力量。他還強調指出,一個偉大民族必須堅守自己的文化品格,我們現在最大的危機不是經濟,而是精神危機,或者說是文化危機,這更顯示出這個課題的重要性。
著名畫家于志學發言
著名畫家于志學的發言慷慨激昂:感謝人民日報海外版“強元”文化課題為藝術家搭了展現文化力量的平臺。近期響應習主席絲綢之路號召,沿途行走感受到了我們祖先唐文化的偉大與在世界上的力量,這也佐證了李樹森先生提出的“強元”文化課題及其主旨是非常正確的。“強元”文化意義巨大,是在銜接偉大的歷史傳統,“強元”文化的提出是時代的需要,是中華民族文化振興的需要,是梳理、糾正當下文化走上正確方向健康發展的需要。“強元”文化的提出與成功建設,將使我們的民族文化重新建構,重新開始,邁上民族文化發展新臺階。
中國畫“強元”課題組負責人李樹森接受媒體采訪
這里所謂“強元”,就是在當下文化“多元”發展、美術“多元”發展的現實情況下,把中國畫視為美術“多元”中的一元,而這一元顯得很式微,我們要使得這一元強大、強盛,成為最強的一元,所以簡稱“強元”。“元”也是根本,強“元”就是在強根固本。
這個課題從探索、研究至今歷時7年,正式立項開展也已經超過4年。4年多來,發表了4萬余字的課題研究文章,對民族文化藝術復興提出了新的理念、概念、思路與主張,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框架體系,在美術界引起了積極反響。
4年多來,從多位副國級領導到多位文化部副部長、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等官員,從著名美術理論家到美術大家,從社會知名人士到文化學者等很多有識之士,積極地為這個課題親筆題詞或來信給予肯定、鼓勵與支持,表達著發自內心的對民族文化藝術復興的殷切希望。
近百年來,中國進入了全面學習西方文化的快車道。在這個歷程中,我們自己的傳統逐漸缺失,傳統道德觀念和文化精神逐步弱化,以至于今天形成了文化話語權西強我弱的局面,民族文化與藝術面臨嚴峻危機,民族文化的復興迫在眉睫。
在這樣的危機關頭,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和他的民族文化復興總體戰略思想與布局,使中華文化藝術迎來了復興與繁榮的歷史性機遇與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課題的經驗探索顯得尤為重要。
開幕式現場
參加這次展覽的畫家包括進入《人民日報海外版》“金臺點將”欄目的藝術家:晁海、賈又福、田黎明、賈浩義、延佳黎、周韶華、于志學、歐豪年等。
還有特別推介的藝術家(按年齡排序):趙梅生、謝學文、張瑞齡、鄒德忠、朱松發、李燕、王濤、蔡超、郭石夫、霍春陽、何水法、劉玉璞、田云鵬、汪國新、蔣志鑫、祁峰、陳傳席、李庚、吳冠南、周光漢、張坤山、張長林、李勝洪、滿維起、耿毓亮、羅楊、何家英、江云祥、王書杰、王永亮、薛云祥、鄭波衛、劉迅甫、妙光、茹峰、王海鯤、張立奎、李毅、李雅馨、劉泉義、索英鐫、吳建明、陳海良、吳可、王健、王平、張明弘、范琛、付愛民、王赫赫、周午生、羅翔、王慶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