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京,古稱金陵,是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時代都在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印記,這些印記構成了南京獨有的“城市的年輪”。近期,華為麥芒4手機舉辦“城市的年輪”攝影活動,南京的攝影師帶上華為麥芒4,沿著古老的城墻和秦淮河,開始了記錄南京“城市的年輪”之旅。
起點是明代九龍橋,寬闊的橋面,讓人可以想像當年的氣勢,如今這座橋已經被旁邊現代化的橋梁所代替,不再車水馬龍,但古老的橋梁卻依然標記著這座城市曾經的風貌。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說到南京,就不得不說秦淮河。千百年來,秦淮河的水既撫育了兩岸的蕓蕓眾生,又流淌出了五彩繽紛的十里秦淮文化,因而這里也被皇家視為風水寶地,將宮殿建于此。而在現代社會,這些曾經僅為皇家獨享的宮殿也成為供游人游玩的旅游勝地,曾經的政權中心成為了旅游勝地。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除了秦淮河,南京的老門東歷史街區也值得一覽,歷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業及居住最發達的地區,在重新的修繕中,按照傳統樣式復建傳統中式木質建筑、馬頭墻,再現了老城南原貌。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出中華門,就看到城墻邊兒上的1865文化街區,這兒是金陵機器制造局(今南京晨光機器制造廠的前身)的遺址,誕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當年,李鴻章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掃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興建廠房,開辦金陵機器制造局,這里曾經制造出中國第一門火炮。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擴建,這里已經青春不再,昔日熱火朝天人聲鼎沸的工廠已經廢棄,現今,金陵制造局已經全面修葺一新,創立了以文化產業為主題的文化街區,僅有部分廠房保留著100多年前的樣子,歷史在這片中國最早的制造局,留下了各種蒼桑與記錄……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找尋民國時代滄桑記憶,浦口火車站是一定要去追憶的,這里的火車站還是保持著解放前的風貌,它的近一個世紀的經歷,像戲劇一樣曲折跌宕。在中國近代史上,浦口火車站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地名,孫中山靈柩運達南京、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朱自清《背影》中的鏡頭皆發生于此,具有獨特的民國特色,蘊含著深厚的民國歷史底蘊。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現如今,它已經不再承載客運的使命,早已沒有了往昔的喧囂,只剩下斑駁的門窗,銹跡斑斑的鐵軌,和幾輛臨時停運的客車,靜靜地注視著江對岸的繁華。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談到近代的南京,就不得不談及辛亥革命。1928年(民國十七年),為保障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順利進行,國民政府決定在下關江邊建設碼頭以迎接先生靈柩,并被定名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大典舉行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靈柩登陸的下關碼頭亦被定名為中山碼頭并沿用至今。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自古,長江無橋,在南京,從下關到浦口,可望而不可即,百姓來往只有借助舟船。1933年,隨著南京火車輪渡所的建成,滬寧線和津浦線從此連接起來,火車坐著輪渡過長江是當年南京的奇景。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個火車輪渡便不再發揮作用,慢慢廢棄了,曾經風光40年輝煌一時的火車輪渡棧橋,如今銹跡斑斑,枕木間雜草叢生,鐵板上斑斑鳥糞,兩道鐵軌直直地挺向江面,對著南京長江大橋,似乎在告訴人們這里鮮有人至,落寞地守望著不遠處讓它失去價值的南京長江大橋。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戰爭同樣在南京留下了眾多遺跡,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位于南京秦淮區五老村街道利濟巷2號,現保存有7幢房屋約2000平方米,是亞洲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舊址,記錄了侵華日軍暴行的鐵證。雖然它的周邊已經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包圍,但它記錄的歷史,卻依舊反醒國人,勿忘國恥。
(圖片由華為麥芒4拍攝)
“城市的年輪”的更替反映了社會的進步,更是人們生活變遷的集合。歷經磨礪的南京城,在風雨洗禮之后變成了現代化的大都市,但曾經留下的痕跡依然存在,時刻警惕著人們不要忘記歷史。正如華為麥芒4所講“磨礪見真我”,經歷磨難的南京人,更加珍視現在的生活,銳意進取。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南京必然會越走越好,越來越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