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世界杯中,霍奇森帶領的那支身著阿瑪尼定制西裝的英格蘭隊,在意氣風發地踏上巴西的土地幾天后,就悄然回到了英國。趾高氣揚地來,垂頭喪氣地走,對英國人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英國人“自大”、“刻板”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們經常都會遇到這樣尷尬的局面。
英國有稱霸世界的輝煌歷史,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當時如美國、印度等東西方國家都是其殖民地,甚至還被冠以“日不落帝國”之名。而英語作為國際語言,這無疑更增添了英國人的優越感和惰性,讓他們變得更加狂妄自大。英國人尊重法制、遵守秩序、有條不紊,這本是一件好事,但這樣極端的做法就會變得刻板、固執,不愿意革新。在歷史上,從國家體制到王室地位,英國的革新都慢于其它歐洲國家。
以汽車為例,從汽車發明的一百多年里,英國車一直被認為是代表著汽車工藝的極致、品位、價值、豪華和典雅等。英國克魯郡(Crewe)至今秉承著傳統的造車藝術,經驗豐富的工匠始終以手工進行裝嵌,造車技術代代相傳,工藝千錘百煉,品質完美無瑕,處處流露出英國傳統造車藝術的精髓:幽雅、靈動、恒久精煉。難怪很多人說,“擁有英國車就是在擁有藝術”,這句話反映出英國汽車品牌以一種超物質的精神存在于機械中。
俗話說,物極必反。在這個最恪守傳統的貴族國家,刻板、守舊既成就了英國車無人能及的王者地位,也成為英國汽車工業衰落的最直接原因。其固守的傳統手工制作及挑剔的選材等,在汽車制造日益商業化、流水線化、電子化的今天,無論在生產成本、產量,還是在革新上,英國車都難以跟上主流市場的步伐,令其逐步走向衰落。那些印著或曾經印著“Made in Britain”的汽車品牌,它們到底怎么了。因為錢?因為性格?因為民族?還是……
跌宕起伏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英國人的戲劇演得好,文學也是出類拔萃,即使單論現代的時尚也是時代的佼佼者。但所有的這些并不能改變英國汽車工業的波折命運。
命運弄人,很多時候會讓人聯想到情感問題,而真相則往往是血脈相承的性格使然。有一種說法這樣提到:“德國人發明了汽車、美國人發展了汽車、法國人用科技推動汽車、英國人用精心制作汽車”,這倒是見仁見智的,但掀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在機器制造領域的傲氣確實還是有目共睹的。骨子里的傲氣與固執,倔強與執著也讓英國汽車品牌從多到少,從強盛到衰落。實在要找補一下的話,只能說純正的英國車已經很少了。
燙手的豪門權杖
幾乎所有的英國汽車品牌的創始人多會有一段為人津津樂道的癡迷精神,你問下度娘就知道了。我們想探討的是,為什么常常頂著爵士光環、皇室御用的英國車,在不經意間竟會消逝得無跡可尋。這就好比世界杯賽場上,本土作戰的時候,憑借“天時、地利、人和”,英格蘭才捧杯成功,而此后就再沒獲得過冠亞軍決戰的機會。
球員問題么?英格蘭向來不乏大明星,戰術問題么?沒有哪個教練會傻到只會打一種戰術吧。大明星也得懂得協作與妥協,德國隊的明星們踢的團隊足球和意志足球才鑄就了如今的輝煌,寶劍鋒自磨礪出,德系品牌ABB如今這般風光無限,它們之間競爭乃至競技的藝術才是所有車廠應該學習的地方。
以既是品牌也是集團的百年羅孚為例,最初它是生產安全型自行車的,一句“羅孚讓世界充滿時尚”的口號讓其產品賣瘋了,你能說英國人骨子里缺少營銷細胞?而永續經營恰恰是英國人不太擅長的事,先后收購過羅孚公司的包括卡車制造商利蘭公司(1966年)、英國航空公司(1988年)、BMW集團(1994年)、中國南汽(2005年,由于商標權問題,羅孚品牌實際上已經消失)。其間,羅孚車型的暢銷期多不超過十年,改組過程中成立的英國汽車公司(British Motor Corporation)最鼎盛之時曾坐擁羅孚(路虎前母公司)、奧斯汀(MINI始祖)、莫里斯(后更名MG)、捷豹和凱旋五大品牌,如今,僅存的品牌就剩下捷豹,其余的不是消逝了,就是變味了(凱旋現在賣的摩托車還是不錯的)。
事實上,英倫豪門的衣缽傳承中,接受者往往很難改變英國品牌的氣質或者性格,這種執拗讓很多收購者也撓頭不已。相反,吸引車迷也恰恰是這種難以形容的英倫魅力。
外來和尚好念經
在自己人手里就活不下去,別人就有得法良藥?事實上,好像還真是這么回事。在自己手里時,虧損嚴重,收支失衡;別人來操刀之時,很多時候就風生水起。BMW和大眾是收購英國汽車品牌并使之復興的代表車廠,當路虎還是羅孚旗下的越野車品牌時,就被BMW盯上了,不過德國人更有野心,他們的目標是MINI、路虎、勞斯萊斯等品類代表品牌。從1994年BMW的收購行動開始到福特將捷豹路虎賣給印度塔塔汽車公司,三次交易金額達60億美元,也足見英國車的高貴。最終MINI、勞斯萊斯在BMW集團旗下重現輝煌,也讓BMW集團旗下車型的市場覆蓋率更廣。
1998年,賓利被大眾公司收購,而大眾看重賓利無非是想提升集團的品牌形象,而大眾在接手賓利后不僅沒有改變賓利偏重運動的豪華車氣質,其推出的雅致RedLabel完全消除了人們的顧慮,賓利的英國皇家血統和手工打造工廠都足夠純正。進入大眾集團的幾年時間內,賓利不僅成功翻身,而且銷量年年攀升,2005年賓利全球銷量8627輛,2007年更是近萬輛,在近兩年的業績也是可圈可點:2013年全球超豪華車市場整體銷量同比下降6%,賓利逆市增長后,在超豪華汽車市場份額上升3個百分點,達到25%。
無解才是最難的題
財務問題、性格問題、管理問題、營銷問題,太多的問題其實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得出一種大膽的推論:很多英國品牌如果當年仍在英國人手里,通過融資、戰略調整、模式創新等或許可以走出低迷,但英國人就是不愿意這么做,他們的意識里,英國人不能這么干,至少在我手里這么干了是有違英倫風范和皇家氣質的。
作為喜歡看球的人來說,每次都會在意識里給英國隊打下一個高分,結果都大失所望,它們下一次奪冠會是什么時候呢?我們還真不知道,不過值得肯定的是,英國隊的實力不俗、潛力不小、大牌不少、銀兩不缺,缺的到底是什么呢?創新、改變還是一如既往的堅守?哎,有趣的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