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獸騎行
這兩年,可謂是 “穿戴式智能設備”最當紅的時代——尤其是智能手環,集具便攜、裝飾與多功能性于一身。這些手環“外形雖小,五臟具全”,除了像一個微型電腦以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延伸作用,而越來越多的公司也將目光投向了智能穿戴設備領域,從國外的Nike+ Fuelband、Jawbone、Fitbit、Apple Watch到國內的“bong“、 “小米手環”等等不勝枚舉。
據瑞士調研公司Soreon Research預計,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達410億美元。三星電子自然也看中了這塊市場——早在兩年前,三星公司就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三星開發者論壇上介紹過他們即將推出一款新的處理器“Bio Processor”——名為“生物處理器”,該芯片主打健康類可穿戴設備市場,意圖進軍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核心領域。2015年年底,三星開始大規模量產新型芯片,并稱2016年上半年問世的一款設備將采用這種芯片,但三星電子并未將芯片投放在自家產品上,而是意圖為那些想要進入健康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廠商提供硬件支持。在2015年,據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的2015年全球前20芯片廠商排行榜的調查分析,位于第二的三星電子很可能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三星將主業和重心轉移到芯片開發不難理解,掌握了芯片的部分,也就相當于掌握住了核心的技術領域。
搭載“Bio Processor”芯片的設備不僅可以測量包括身體脂肪、皮膚溫度、心率等多項數據,還可以處理收集到的信息。相比其他主打運動健康數據監測的手環,搭載三星的這款芯片的設備能更精準地監測這些運動數據,而不只是“徒有虛名”。
三星bio processor
早先的一些健康監測設備幾乎主要依靠心率監測,而三星的這款芯片則整合了多元功能。如同先進的圖像處理芯片那樣集成了各種專用和通用的組件,三星的這款生物處理器集成了微控制器單元、電源管理集成電路(PMIC)、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和嵌入式閃存,并內置了能將心電圖、脈搏、體脂肪感測器的類比訊號轉成數位訊號的高敏感度類比前端處理器,這些硬件能讓這枚芯片獲取有關人體更準確的信息數據——它不僅能進行生物電阻體脂測量、光電血管容(實現對血液流動情況的監測)、并能測量心電圖、皮膚溫度和皮膚電反應,相信它的面世會在健康穿戴設備中引領起一波新的浪潮。
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受眾主要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年輕一族,而當下的年輕人越來越注意運動和健身,因此多款智能可穿戴設備都主打“健康”概念,推出了許多健康數據監測功能如“步數”、“心率”、“睡眠質量監測”等功能。
三星此款芯片主打健康功能的“專業度”,不僅能滿足普通人的需求,也能為專業的健身、體育乃至醫療行業使用,市場范圍非常廣大。當一款健康穿戴設備的人體數據檢測變得更為專業,就具有了深入醫療領域的可能性——通過對各項數據的連續監測并對數據進行處理,甚至能達到疾病監測和預警功能。可以預見,隨著人們需求的增長,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健康監測技術不斷進步,便攜式移動醫療設備的開發也在加速推進。
無論何時,健康都是一個剛需,因此健康監測這塊市場相當具有開發的潛力和價值,三星此次主打健康監測芯片有著更深遠的打算。
智能時代的智能健康產品
智能互聯設備開始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健康健身領域。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多種可以植入健康智能芯片的產品——不僅有手環,還有生物智能眼鏡、T恤、腰帶等應有盡有。
英特爾CEO科再奇在“CES2015”上發表演講說:“全新個人計算體驗、智能互聯設備的崛起,還有可穿戴設備革命,正在重新定義消費者與技術之間的關系。”CES2016展會期間,他們與陸遜梯卡集團旗下運動品牌Oakley合作打造的智能太陽眼鏡“Radar Pace”也正式亮相。這款“Radar Pace”太陽鏡不僅能起到普通的防曬作用,眼鏡還內置了音樂播放、耳機、并安裝了Intel的Curie模塊,可以追蹤人們運動和健身的過程,該款眼鏡將在2016年年底上市。
除了你能想到的眼鏡、腰帶、手環這些基本的日用品,甚至騎行也能植入“芯片”與健康智能設備結合。國內一款名為“野獸騎行” 的產品就將軟件與硬件完美融合。軟件有野獸騎行不僅有App積累用戶基礎,建立黏稠度極高的垂直社群;硬件有團隊自主研發芯片,推出 GPS 碼表、照明、導航、電源等整合一體的全球首款智能碼表SpeedForce,將“自行車”智能化,內置多種傳感器在騎行中進行準確地數據采集,同時能夠連接云端將數據同步至騎行社區,并通過APP查看個人騎行中心、規劃線路、設定目標,還可以通過騎行社區、俱樂部與全球的騎行愛好者進行交流。這款智能騎行產品為騎行帶來了了更多的新體驗,也使得它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比起單純的硬件或軟件領域,他們想做的更多。
野獸騎行智能碼表SpeedForce
會“說話”的數據
可穿戴設備通過數據收集信息、大數據時代各個網頁監測人們的“信息”,一切都電子化、量化、數據化——數據時代,使得這人們更方便直觀和系統地獲取和管理信息。
事實上,絕大多數數據都是冗余的垃圾信息。人們常提“大數據”,而對于數據的處理卻是一個重頭戲,未經重視和妥善處理的數據毫無用處。數據收集是否精確、數據的范圍樣本、收集的數據是否得以準確處理等等,都決定了數據的價值是否能達到最大化。
被譽為中國版facebook、承載了年輕一代多少人青春的人人網從最初的社交平臺巨頭,到至今日漸衰退逐漸沒落,退出了主流社交應用戰場的地步。在這個過程中,人人網從最初網站的版型對“facebook”的有樣學樣到后期各項更新功能,忽略對于用戶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明明有著龐大的用戶基數卻未對用戶體驗投以足夠的重視。多次改版借鑒來自于他國的社交產品,卻并不適合本土實際的發展,比起研究國內市場真正的用戶所需,他們試圖通過直接進行改動來改變用戶習慣,對新用戶來說上手困難,而對老用戶來說也造成了許多不習慣。在人人網用戶流失的高峰期階段,人人網沒有及時收集用戶數據分析進行自我調整,對內容管理設立好的激勵和把控機制,對各類廣告非但不加以控制卻推出了各種游戲和推廣,使得一款本應依靠內容和社交的產品內容逐漸充斥著低俗、泛濫的垃圾信息、社交功能越發模糊而不尷不尬,導致這個曾有著美好前景的巨頭在市場的檢驗中轟然倒地。
野獸騎行APP
野獸騎行從最初開始做騎行社交平臺,到推出一款款與眾不同的騎行硬件設備,自主研發的背后是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找準目前市場上騎行人群未被滿足的需求——將騎行與智能設備、互聯網社交進行緊密結合。目前野獸騎行App移動端擁有45萬用戶社區,以各類騎行愛好者和對此有興趣的人群為基礎收集數據。野獸騎行創始人李剛本人就是騎行愛好者,通過在自身愛好開始創業,他深刻了解用戶需求才是王道——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和理解,及時更新產品內容,真正做到崇尚用戶體驗。這在互聯網時代尤為重要,接地氣才能做出好產品,而高高在上、不懂傾聽的公司并不可能用好數據。
真正的互聯網思維是通過收據和分析數據傾聽受眾所想,并做到超出他們的期望。隨時與顧客交流獲得及時反饋,才能一步步地完善自己的產品。讓數據“取之于用戶,用之于用戶”,這些數據才是真正“有用的數據”。用不好,數據只是“垃圾”;用得好,數據會告訴你想要知道的一切。
這一點,也是野獸騎行未來發展踐行的依據。(作者:張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