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冬季,很多人在浴后或睡覺時感覺四肢和身上皮膚刺痛、奇癢難耐。這是冬季好發的皮膚干燥癥在作怪。尤其在晚上洗完熱水澡后,瘙癢癥狀更明顯。
有的人在癢處抓撓,皮膚出現一條條的抓痕,有時甚至可以看到淡褐色的斑。皮膚瘙癢患處以小腿、前臂、背部、腰腹部最常見。人在情緒激動、溫度改變、飲酒或食入辛辣食物后,瘙癢會被引發或加劇,嚴重的還會導致雞皮膚病的產生。
那么在干燥的冬季,我們在洗澡的時候應該如何預防皮膚瘙癢癥呢?醫生給出了以下意見:
一、洗澡時間不能過長
冬季洗澡的時間不要太長,這樣會使皮膚表層的油脂失去保護,讓皮膚更加的干燥瘙癢,嚴重還會引起皮膚發皺、脫水。建議盆浴時間20分鐘最好,淋浴的話3至5分鐘即可。
二、使用保濕沐浴露
冬季皮膚和血管都處于收縮狀態,汗腺、皮脂腺分泌明顯減少。同時,滋潤皮膚的皮脂腺分泌也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洗澡時如果使用堿性沐浴露將會加重破壞皮脂,并使皮膚出現魚鱗狀斑塊。
因此,洗澡時應避免使用堿性和中性的沐浴露,沐浴露中最好含有保濕成分。比如韓國克絲可清水潤保濕沐浴露,內含玻尿酸、二裂酵母發酵產物溶孢物等皮膚保濕物質。帶給人體芳香效果的同時保持肌膚水潤。防止冬季皮膚瘙癢效果顯著,是干性皮膚人群沐浴必備品。
三、洗澡水溫不宜太高
冬季氣溫低很多人喜歡洗熱水澡,認為水溫越熱越有殺菌功效。事實上水溫過高也會破壞皮膚表面的油脂,讓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的干燥程度,給皮膚帶來損傷,同時,還會增加心臟負擔。 因此洗澡水的溫度應與體溫接近為宜,即35—37度。
四、洗澡不要太勤快
冬季洗澡不要太勤快,很多人認為洗多了身體才會越來越干凈,其實這樣做只會讓皮膚越來越干燥,反而會加重皮膚瘙癢的問題。導致表皮變弱,受到細菌和真菌的侵襲,造成其他皮膚感染。
五、涂抹保濕霜
洗完澡后,要全身涂抹潤膚露,可以鎖住皮膚表面水分,緩解干燥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