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業內首家工業智能研究院在海爾正式掛牌成立,海爾集團將與清華大學、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在智能制造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搭建一個“立足家電業、面向消費品、輻射制造業”的互聯網型工業智能研究院。
(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揭牌儀式現場)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海爾智能研究院的成立不僅可以進一步完善海爾自身的智能制造技術和模式,進而對外輸出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對于規范整個家電行業的智造標準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一套先進的智造模式與我國巨量的需求要素的“新組合”,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強化我國工業體系的優勢。
據世界銀行數據,201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2.33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是必須看到,中國是制造大國,可離真正的“制造強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制造業的這種現狀,在中國家電業表現得尤為突出,目前整個家電行業亟須進行產業升級。
而“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框架的出臺則為整個家電行業的下一步發展厘清了方向——只有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才能實現整個行業的破局。據悉,不少家電行業龍頭企業已經開始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對制造環節進行“智造”升級,其中實施“機器換人”戰略是多數企業探尋“中國制造2025”實踐之路的第一步。
(海爾與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戰略簽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機器換人不等于智能制造,機器替代人僅是手段絕非目的,智能制造的衡量標準也不僅僅是自動化的普及率。智能制造應該讓用戶融入其中,參與體驗并不斷交互迭代。機器換人可以實現高效率,但是智能制造要的不僅僅是高效率,更要高精度,也就是怎樣從大規模制造到大規模定制,機器換人僅是智能制造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行業性標準規范,中國企業在跨系統、跨平臺集成應用時往往需要先解決許多復雜的標準技術難題,有的甚至需要推倒重來。而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使工業標準規范不一致的問題更加凸顯。可以說,智能制造要想快速實現迭代,必須有普適性標準和模式作為迅速“復制”的支撐。
作為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圈的重要一環,海爾集團將憑借其自身優質的智造、平臺、創新等資源與合作方一起將工業智能研究院打造成一個集技術創新、公共服務、產業孵化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制造平臺。而在未來它將進一步完善共創共贏生態圈,通過對各方優勢資源的整合和利用,該研究院還將會為行業輸出多種制造模式樣本,形成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創新產業鏈,將為我國的智能制造行業的整體發展發展做出貢獻。
“家電行業第一個工業智能研究院之所以落戶海爾,與海爾近年來在互聯網轉型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成績密不可分。”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爾目前已經打造出了全球引領的7大智能互聯工廠,并形成了一套領先全球的完整互聯工廠體系,能夠為行業在前端生產制造環節提供先進樣本支持,而與GE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將進一步推動智能制造升級。
(海爾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戰略簽約)
與此同時,海爾年產能8000萬臺家電智能制造經驗同樣為核心標準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海爾看來,互聯工廠不是一個工廠的概念,而是一個生態系統,整個企業全系統全流程都要進行顛覆。目前互聯工廠通過打造共創共贏生態圈,實現了用戶全流程無縫化、透明化、可視化的體驗,率先完成從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的轉型。
在零經驗、無母本借鑒的情況下,海爾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探索轉型路線,用互聯工廠體系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而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的成立將把海爾這一模式優勢擴展到整個家電行業,并由此樹立起家電業智能制造的新標準,這將不僅有效填補家電制造行業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也將成為整個行業智能制造轉型的有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