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與錘子,一個標榜“發燒”,一個宣揚“情懷”,兩家手機廠商賺足了業內外的眼球。二者最新推出的小米4和錘子T1配置相當,從《消費者報道》送檢權威機構進行的屏幕、攝像頭、信號等檢測和參數對比來看,這兩款手機的質量基本處于同一水平。(詳見《小米4PK錘子T1手機測評報告一、二、三》)
然而,這兩款手機的發布價格卻相差近千元。不光如此,兩款手機各自線上與線下的價格也相差很多,其中小米4的高達700元。據本刊記者了解,二者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有所不同,錘子可能主要是因為產能問題,而小米則是由于黃牛作祟。
配置相當,錘子發布價緣何比小米貴千元?
通過參數對比不難發現,小米4與錘子T1的硬件配置大同小異;軟件方面則都是基于安卓系統的“深度定制”;權威機構檢測的結果也表明,二者的性能表現各有千秋。這樣兩款處于同一水平的手機,其發布的售價卻相差近千元(如下圖)。
“小米手機的硬件利潤很低。”艾媒咨詢集團CEO張毅對《消費者報道》記者說。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通信戰略部副總監陶旭駿則向記者分析道:“小米定位的是發燒友,玩的就是硬件”。至于錘子手機3000元的定價,陶旭駿認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10月27日,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對多家媒體稱,錘子手機發布時的定價是出于成本考慮。在錘子手機發布前,羅永浩曾半開玩笑地說,由于對工藝和元器件品質的苛刻要求而導致成本上升,“正在考慮要不要把價格調整至4000元”。而在本刊記者9月初走訪各手機賣場時,多名售貨員表示,即使在2500元這樣的價位,小米4的配置也還是最高的,這從側面反應了這一水平手機的真實價格。
錘子T1和小米4盡管價格不同,卻有一點相同:線上難買到,線下價格高。
錘子:線下價格畸高或因產能跟不上
今年7月31日,本刊開始在錘子官網上預定T1手機,一個多月過去了卻依然杳無音訊。這可以看成是眾多錘子手機購買者的經歷的一個縮影。
錘子T1于5月20日發布,7月8日發貨,由于產能跟不上,許多預付費用戶紛紛退訂。據《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彼時由于T1良品率低等原因,富士康的工人們更愿意進入小米4的生產線。7月15日,羅永浩微博透露自己“每天到工廠盯產能”。
陶旭駿認為,工藝設計是制造業里最難做的,需要供應鏈各方的配合,錘子手機“想上來就達到喬布斯的水平,對自己的挑戰太大了”。
9月28日,錘子科技官方微博宣布其產能明顯改善,在其官網預定的T1手機會在2周內發貨。羅永浩轉發了這條微博,其評論難掩興奮之情。至于其產能究竟改善得如何,錘子科技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對本刊表示“現在沒有可以對外公布的數據”。
與產能改善相對應的是,32GB版本的T1手機線下的價格由9月初本刊購買時的3599元下降至10月中旬的3388元(8月29日,錘子科技宣布具備線下分銷渠道)。當被問及為什么比網上的3150元還要高出200多元時,廣州3C4U店的一名營業員反問道:“我們的店租不要錢?”
也正是因為已“實現正常產能”,從而成本得以降低,同時為了提升銷量,10月27日錘子科技宣布:T1從10月30日開始降至1980元起售。
對于16GB版本的T1依然沒貨的情況,該營業員稱“公司只有32GB的”。錘子科技上述負責人回應本刊稱:“線下只有32G的是商家自己進貨時候的選擇,我們的3G版本是兩種容量都在銷售的,線上線下都一樣。”
小米:黃牛抬高線下價格
與錘子T1在官網預定后的杳無音訊不同,7月29日上市的小米4每周都會給人一次搶購的希望,盡管這希望轉瞬就會變成絕望。本刊原打算通過網上購買3臺手機進行測試,然而經歷了1個月的搶購才成功搶到1臺,于是只得在9月初轉向線下渠道。然而小米官方明確對本刊表示,國內目前并沒有小米的線下專柜或實體店。
那么問題來了:各大手機賣場的那些小米手機是怎么來的呢?
本刊記者9月走訪了廣州市的多家數碼城,發現大都有小米4的現貨,含稅價格集中在2600~2700元之間。“這都是從經銷商那里拿的貨。”廣州某數碼城的售貨員林之航邊說邊給記者拿出了一臺未拆封的小米4,“不過說得好聽點是經銷商,其實就是黃牛了。”
小米手機需要從黃牛處拿貨,這就使得線下分銷商的進貨價要高于官網價。上個月,有報道指出小米4剛上市時黃牛能獲得的傭金是每臺三四百元,這大概就是其線下價格高出官網六七百元的原因。“鋪租和人工這些攤下來大概要200塊錢。”一家手機賣場的吳姓售貨員介紹說。
與錘子T1相似的是,隨著產能的跟上,小米4的線下價格也有所下降,到10月中旬各賣場小米4聯通版16GB的含稅價格大都不超過2400元。9月22日雷軍在微博宣布,小米4的出貨量當月底預計會超過100萬臺,10月份單月出貨量爭取達到150萬臺。
與錘子不同的是,小米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據調研機構IHS iSuppli今年10月27日報告),產能問題并不足以解釋小米4的線下價格為何畸高。張毅認為,小米目前本質上仍然是一家手機廠商。由此看來,在硬件利潤極低的情況下,“饑餓營銷”或許是企業主動選擇的一種策略。根據摩爾定律,手機的成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出貨越晚,成本越低。
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情懷也罷,發燒也罷,在國內智能手機滲透率將近90%的今天,還能繼續忍受這些廠商滿是噱頭的饑餓營銷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