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飆漲的房價成了多少中國年輕人的噩夢。房子既是夢想,也是心頭痛。一路翻番的房價,讓人只能感嘆收入跟不上房價漲幅。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組數據,恐怕又會讓很多人感到“心塞”:
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0.8平方米。
新聞一出,不少網友感嘆抱怨“被平均”,說自己“給祖國拖后腿”了。
居住面積和質量不斷提高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0.8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6.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5.8平方米。
其中,城鎮、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比2012年增長了11.1%和23.3%,年均增長分別為2.7%和5.4%。2016年農村居民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或磚混材料結構住房的戶比重為64.4%,比2013年提高8.8個百分點。
中國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水平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然而,中國最近幾年,城鎮人口每年增量都在2000萬左右,如果都達到36.6平方米平均水平,那就需要每年新增7.32億平方米建筑面積。其實,36.6平方米是通過城鎮住戶抽樣調查得到的數據,不包括集體戶,沒有固定住所的流動人口應該也不在調查范圍之內。如果將集體戶,沒有固定住所的流動人口考慮調查范圍之內,人均居住面積應該會少于36.6平方米。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 36.6平方米尚處于中等水平。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一份報告:
美國的人均住房面積為67㎡,差不多是我國的2倍;
英國和法國分別為35.4平方米和35.2平方米,與我國的水平基本相當;
日本和韓國分別為19.6平方米和19.8平方米,只有我國的一半。
從目前的數據對比,中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水平還是屈居美國之下,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全球居住面積和質量還是不斷提高
對比其他數據,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特別是城鎮,在四年間的增幅是比較低的。例如,在最近四年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率為39.3%,實際增長2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更快。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率為26.2%。因此可以看出,人們對食和衣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而下一階段,繼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將是提升居住水平。
然而,當居住支出占比越來越大,就會增加人們的生活壓力。數據顯示,對比2012年,2016年居住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從21.5%提升到21.9%,在一二線城市,這個比重會更大。人均居住面積上漲的同時,壓力也跟著上漲。
小伙伴們,你是被平均了,還是平均別人了?反正口袋君感覺自己房子可能被別人住了!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如果買不起房,先不要心急悲傷,不如好好學習投資理財,努力積累更多的財富,也可讓你的未來不再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