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眾汽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來說,最近一個時期,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電動出行戰略”幾乎成了高頻詞。
就在一兩個星期里,馮思翰(Stephan Wollens-tein)在不同場合的溝通會上多次展示了大眾汽車的電動出行戰略。馮思翰表示:“大眾在中國市場上是領軍者,我們同樣希望成為電動車市場的先鋒。”
三聯生活周刊: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電動車投放是如何籌劃的?
馮思翰:到2025年,大眾汽車品牌將有100萬輛電動汽車投向市場,其中有65%將在中國市場銷售,屆時將在中國投放超過20款新能源車。
從目前至2019年為第一階段,重點是基于現有車型推出新能源車型;2019~2020年為第二階段,我們將以“電動&互聯”為發展主題,基于MQB、MLB平臺研發全系列新能源車型;第三階段2020~2025年,大眾將把MEB平臺引入中國市場,在2020年以后推出I.D.家族系列純電動車型。
三聯生活周刊:前期的一些準備工作進展是否順利?
馮思翰:今年下半年將會推出的輝昂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是我們翹首期盼的一款非常重要的新能源車型。輝昂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是我們首款國產新能源車型,也是我們在中國踐行新能源戰略的第一步。在研發的過程中,我們收獲了不少好的經驗,也克服了各種挑戰。整個研發過程非常順利。我們已經通過了北京市政府的實時監測認證。在其他城市,我們同樣也正在與當地政府積極溝通中。
三聯生活周刊:去年在廣州車展,大眾汽車發起SUV攻勢,現在推進情況如何?
馮思翰:至2020年,我們將通過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國產以及大眾進口汽車的渠道,向中國市場投放約10款SUV。大眾汽車品牌的SUV攻勢正在大力推進。目前,大眾汽車品牌旗下的全新途觀L,是一款全新而非改款的車型。同時,上汽大眾還有Teramont途昂,大眾進口汽車還有途銳。從現在開始,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新車在中國上市,只通過一兩次車展發布新車顯然是不可能的。
三聯生活周刊:中國市場現在更偏好SUV,明年大眾汽車國產的電動車會是哪種車型?
馮思翰:我現在所能透露的就是,新推出的國產車型會基于現有內燃機車型以及MQB平臺,并搭載最新的技術。
MQB平臺是先進的內燃機平臺,這個平臺擁有一定的靈活性,它的核心還是用來生產內燃機車型,也能適應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以及純電動車。在目前轉型期間,大眾汽車品牌既有內燃機汽車又有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MQB的靈活性特點能夠很好地發揮出來。
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將是電動車的主要市場。我們正在研發針對電動汽車的生產平臺,基于這樣的平臺,車身前部就會縮小很多,因為電機體積較小,而且也不需要變速箱。因此,相同的外觀,但是車身內部空間會大很多。在這個基礎上,大眾汽車品牌的車型還會有很多電子系統,以進一步支持未來自動駕駛技術。
三聯生活周刊:未來幾年,大眾汽車的家族產品將有哪些新丁?
馮思翰:前不久,我們在柏林舉行了一個內部的品牌活動。大眾汽車品牌首次向全球的經銷商和進口商展示了至2022年幾乎全部的新車,包括第八代高爾夫、所有的SUV、所有計劃中的MEB車型都在其中。部分車型還不能駕駛,需要人工推展廳。但我們展示了全部的車型。其中大概有6款SUV,包括歐洲版和國際版,也包括途銳。明年將是忙碌的一年,大約有八九款新車上市,包括三款SUV。
三聯生活周刊:在推進大眾品牌建設方面,近期有哪些增項?
馮思翰:大眾汽車品牌一直很重視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而且我們也正在探討如何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但是,加強品牌建設應該基于可靠的前提,而且總是與產品緊密相關。沒有產品支撐,品牌建設會略顯單薄。
前不久我們展示了大眾汽車品牌在電動化方面的行動,在今年晚些時候,還會在中國發布一個服務品牌理念。同時,我們也正在致力于傳播大眾在汽車科技方面的創新成果,而不僅僅是談論未來將會有什么新車上市。可以預期,明年將成為大眾汽車品牌的產品“大年”。
三聯生活周刊:您是否注意到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如何看待這一波生長的力量?
馮思翰:講到中國自主品牌,大眾汽車品牌仍舊充滿信心與其展開競爭并保持優勢。但是不管是我自己還是狼堡的同事,中國自主品牌成長的速度讓我們都印象非常深刻。無論是生產品質還是工程設計方面,都提升得相當之快。
三聯生活周刊:在您看來,移動互聯時代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有多大?
馮思翰:我們對于中國自主品牌在智能互聯、車聯網方面的發展非常關注。但它們的發展并沒有讓我們害怕,因為它們所提供的大多是未整合的智能互聯。大多數自主品牌并沒有自己的生態系統,都采用第三方提供的技術。
這也使得大眾汽車品牌認識到,在中國的汽車全面互聯化領域,我們正處于前沿。同時,我們也目標通過我們的MEB純電動車型,實現這一點。而且這也將推動我們在中國推出的新車,在約1年半之后實現100%互聯,正如我們計劃所做的一樣。
中國的自主品牌有一個非常好的趨勢,就是它的自下而上式的技術普及,不僅僅是高端品牌,而是一種主流趨勢。我認為在今后兩三年間,所有車輛都會擁有100%的互聯水平。
說到智能互聯或者是互聯網汽車,中國已經把歐洲甩在了后面。今后相關的智能互聯功能,我們將以中國本土的研發為主,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在中國市場能夠占據前排的領先優勢。
三聯生活周刊:在您看來大眾汽車品牌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對比業界同行,有哪些新的經驗值得吸取?
馮思翰:在中國,德系車包括大眾汽車品牌還是要堅守自己擅長和核心的方面,包括在高品質和高可靠性方面,在智能互聯以及在汽車共享方面,固然是錦上添花,但最為根本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品質必須要能夠一直保持下去。
三聯生活周刊:大屏化似乎正在成為各大車企產品升級的一個選項,對此您怎么看?
馮思翰:我們確實注意到,在最近的車展上,特別是中國本土主機廠的車內顯示屏是越來越大了,有些品牌在車內乘客側面放上了非常大的屏,就像一個小型電視。大眾汽車品牌內部也在非常深入地討論,我們應該追求多大的屏。也許今后3年中,甚至會有電視大小的觸摸屏會出現在中國主機廠的新車里,但我還是覺得,車內顯示屏終歸會有一個尺寸上的“天花板”。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說,它未必越大越好。
也許20年前,我們會覺得大屏很奇怪。但現在消費者喜愛大屏,所以我們也會在這方面多考慮。大眾汽車品牌關于大屏也有其他的一些考慮,因為我們覺得除了大屏之外,其實作為人機交互界面還是有其他的一些技術可以同步發展。比如,不用觸摸屏,可以用語音識別替代,今后我們認為語音識別是更為方便的一種人機交互,甚至可能部分替代觸摸屏的技術。通過增強現實的技術,我們可以把駕駛相關的信息投到全部的擋風玻璃上,這在MEB中將會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術,能夠讓駕駛者更自然地看見信息。現在傳感器技術的精確度越來越高,技術的進步也給大屏帶來了一些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