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拍賣已經(jīng)結(jié)束,有中國歷代錢幣專場的拍賣,其中一枚民國時期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五十元龍鳳金幣,以908.5萬(含傭金)的價格成交。昨天小四做的文章《原來清朝銀幣可以值這么多錢》受到很大質(zhì)疑,因為那些錢幣不會有那么高的價格,還說小四是騙子,很傷心。今天介紹這些是在杭州西泠拍賣上有真實成交的藏品。
估價RMB: 3,800,000-7,000,000
成交價RMB: 9,085,000(含傭金)
本品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伍拾圓龍鳳金幣以黃金胚餅打制,直徑2.8厘米,正面有張作霖戎裝像,背面見龍鳳圖案,背部刻有“伍拾圓”及“中華民國十六年”字樣。人物塑造傳神,立體感強,正面人像右方有三粒幣模不規(guī)則所形成之“痱子”,可用于判辨真?zhèn)巍=饚疟砻婀饬痢⒎床蠲黠@,圖案深打,雕工精美,邊緣線狀紋路清晰,堪稱中國近代幣的杰作。
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金幣系1927年天津造幣廠試制,目前存世僅有兩枚,是中華民國政府當時所發(fā)行的硬幣中價值最高,也是現(xiàn)今世界上最為罕見的一枚民國時期金幣,堪稱“民國幣王——金大帥”。
此枚金幣歷經(jīng)戰(zhàn)亂能流傳下來實數(shù)不易,此前一直由張作霖及張學良家族直系親屬親自保存。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帶到英國,于1940年代末或1950年代初攜至美國。
從品相上看,堪稱完美,是存世兩枚中唯一被美國PCGS錢幣鑒定評級公司評定為金盾64+,為當今存世品相最佳之張作霖五十元金幣。
估價RMB: 1,200,000-1,500,000
成交價RMB: 1,380,000(含傭金)
本品包漿自然,流通痕跡明顯,底部帶驗銀槽。江海關(guān)為上海海關(guān)前身,歷史悠久,而江海關(guān)銀錠與東海關(guān)、江漢關(guān)相比較,數(shù)量稀若星鳳,目前除中國人民銀行錢幣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有館藏之外,私人鮮有收藏記錄,通體褐色包漿,保存完好,極為珍罕。
江海關(guān)是我國建立最早的海關(guān)之一,初設(shè)于華亭縣的漴闕,即今奉賢金山交界處的海邊,后由于商業(yè)興旺,關(guān)務漸多,遷至上海縣城小東門外的舊察院行臺,其管轄范圍是江蘇所有的出海口。《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江海關(guān)在縣城洋涇浜北面(今延安東路外灘)設(shè)立盤驗所,進行外商的出入境申報及繳納關(guān)稅的業(yè)務。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應英國駐上海總領(lǐng)事巴富爾的要求,負責征收外商進出口稅務辦理的機構(gòu)遷移到縣城北門外頭壩(今漢口路外灘,時屬英租界),由江蘇省蘇松太道兼管,原縣城東門外海關(guān),僅辦理本國海船進出口稅務。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事攻占上海縣城,海關(guān)流離失所,之后歷經(jīng)波折,才在蘇州河畔建立新的海關(guān),稱作江海北關(guān)。
估價RMB: 800,000-1,400,000
成交價RMB: 920,000(含傭金)
本品傳承有序,經(jīng)清代書畫家、藏書家、泉學家路慎莊贈與清代第一古泉學家鮑康收藏,臺灣著名清錢收藏家陳鴻禧遞藏,《清錢珍稀四百種》書中原物。
寶福局雕刻師根據(jù)新錢圖稿選用上等象骨為料,精心雕刻的樣錢,以作恭呈皇帝御覽之用,由于骨雕樣錢用料高貴,工藝精致,頗受皇上喜愛,大多自已留下把玩,或作賞賜后宮、大臣之用,故此類樣錢絕少流落民間,四十年代曾有咸豐、光緒骨雕樣錢三、四枚真品發(fā)現(xiàn),現(xiàn)均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成交價RMB: 920,000(含傭金)
本品為咸豐錢中尺寸最大、最重者。滿文“福”字體體型超大,形狀如耳,非常有特色,極為稀有,為當時試鑄之樣錢。
1907年光緒年造丁未大清銀幣壹圓,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鑄造。因為鑄額小,傳世稀罕,很多民間的錢譜和泉家都一直誤認為此幣是試鑄銀幣。實際上“丁未大清銀幣壹圓”系清政府度支部設(shè)計和正式鑄行的清代標準銀幣之一,并非是試鑄幣。“丁未大清銀幣壹圓”的幣面設(shè)計類似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鑄造的“丙午中字大清銀幣壹兩”。
丁未大清銀幣壹圓與清代鑄行的其它銀幣有明顯區(qū)別。銀幣正面中央珠圈內(nèi)鐫“大清銀幣”四個漢字,文字較小。珠圈外上端鐫滿文“大清銀幣”四字,滿文兩側(cè)各鐫一個六花星。左右兩側(cè)分鐫“丁未”二字,稍下側(cè)各鐫一個六花瓣的花朵。下端鐫漢字“壹圓”。正面邊緣鐫有精美細致的水波紋圖案。銀幣背面中央珠圈內(nèi)鐫龍圖,珠圈外上端鐫漢字“光緒年造”,環(huán)鐫英文“TAI-CHING-TI-KUO SILVER COIN.”(大清帝國銀幣)。
丁未大清銀幣壹圓是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由天津度支部造幣總廠鑄造。是清代的標準銀幣之一,但僅屬試鑄,留傳于世的很少,據(jù)資料記載僅鑄400枚,是清末銀幣中的罕見品。
估價RMB: 160,000-200,000
成交價RMB: 184,000(含傭金)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中旬由貴州造幣廠鑄造,從批準正式鑄造,至11月11日造幣廠大部分人員因聞人民解放軍已進入貴州天柱縣而撤離貴陽止,開工生產(chǎn)不足1個月。此幣正面中央為貴陽市的甲秀樓圖案,外圈上邊緣鑄“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下邊緣鑄“貴州省造”字樣,下面英文TLK則代表廠長謝杰民;左右端稍下側(cè)分鐫五瓣花圖案。背面為金竹三株圖案(因貴陽市在宋代即稱“金竹府”,1942年建市時首任市長何輯五還以金竹為市徽),左右兩邊鐫楷書“壹圓”二字。此幣鑄期短,鑄量小。該幣曾由國民黨貴州省政府官員于貴州解放前夕在貴陽至云南潰逃途中,用以發(fā)放部分軍餉和“資遣費”、“應變費”,流通時間不足1月。 該幣除以“金竹”表現(xiàn)強烈地域文化特征外,還在甲秀樓圖案正門中鑄有貴州省政府主席谷正倫姓氏的“谷”字暗記。這與前貴州省主席周西誠鑄行的“貴州汽車銀幣”鑄有“西城”二字暗記一樣。
估價RMB: 140,000-200,000
成交價RMB: 161,000(含傭金)
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復辟帝制,廢除共和政體,改中華說明:民國為中華帝國,廢除民國紀年,改民國五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是年設(shè)計鑄造了袁世凱高纓像中華帝國洪憲紀元飛龍銀幣。該幣由意大利雕版師魯爾智·喬治雕模,天津造幣廠鑄造。
估價RMB: 130,000-180,000
成交價RMB: 149,500(含傭金)
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就幣制問題產(chǎn)生了著名的兩、圓之爭,慈禧太后主張以中國傳統(tǒng)的兩為貨幣單位,光緒皇帝主張和國際接軌,以七錢二分為標準,以圓為貨幣單位,當時張之洞任湖廣總督,他是太后派,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湖北發(fā)行以兩為貨幣單位的湖北雙龍一兩。由于和國際脫軌,而海外貿(mào)易比較繁榮,最終停止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