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華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建華談產業集聚成長模式
本刊記者-沈靜
“十二五”時期是紡織行業由大變強的重要時期,浙江華新實業集團緊密結合新的行業條件和實踐要求,經歷了從實踐、認識到再實踐、再認識的艱辛探索過程,為中國毛絨紡行業提升競爭優勢,更為行業發展樹立了典范。2018年,董事長沈建華將繼續依靠“誠信守義”的“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為中國毛絨紡產業的發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中小微企業健康有序地發展而努力奮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7.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經濟體制改革馳而不息,經濟更具活力和韌性。與此同時,這也為毛絨紡領域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促進了紡織集群地快速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是紡織行業由大變強的重要時期,浙江華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緊密結合新的行業條件和實踐要求,經歷了從實踐、認識到再實踐、再認識的艱辛探索過程,助力中國毛絨紡行業提升競爭優勢,更為行業發展樹立了典范。為此,記者對浙江華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建華進行了采訪。
培育規范的中小企業,集聚產業鏈資源
TAweekly:華新側重于絨紡行業的中小企業扶持工作,近年來,形成了哪些特點?
沈建華:華新是專門從事中小企業集聚、集約發展、建設產業升級基地的公司,側重培育“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的企業,為行業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TAweekly:目前,公司在哪些方面做了什么具體工作?
沈建華:在各級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在浙江的秀洲洪合、桐鄉濮院、河北的清河、南宮四地建成完善了四個產業升級基地,搭建了國家級示范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整合了毛絨紡產業鏈資源,形成南北互動、供需對接、優化資源、節約用地、提高產出、長效管理、服務共享的發展模式,直接服務小微企業2000家。
奠定毛絨紡行業發展基礎
TAweekly:業內人士將公司的這種管理模式稱為“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您能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模式嗎?
沈建華:浙江華新實業集團2000年成立,開始時搞原料經營、小市場建設。在工作中,我敏銳地發現當地毛衫行業個體戶眾多,小企業眾多,他們和我一樣都有將企業做大的夢想。于是,2005年我在嘉興市秀洲區洪合鎮爭取到了“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項目,開始了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的探索。
TAweekly:“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是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的第一代嗎?
沈建華:2007年12月投入使用的“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是第一代,主要是從加工生產建設孵化器的角度考慮建設的。園區內配套建設打樣中心、檢測中心、財務公司、外貿公司、職工宿舍、食堂、傳達室、配電房、物業管理等,共容納了上百個小微企業,很適合農民創業。幾年過后,企業成長了,豐盛、紫衣盟等當地知名企業已遷到工業園區發展。2014年區內營業收入達13億元。
TAweekly:那么第二代是如何形成的?
沈建華:清河羊絨制品市場及創業園算是第二代,2007年市場開始建設。市場側重于從加工生產擴展到原材料收購、倉儲、檢測、供應、成品展示、銷售等進行整體建設。羊絨制品市場的建成終結了清河30年“有市無場”的歷史,標志著清河羊絨實現由全國最大的羊絨原料集散地向全國最大的羊絨制品生產銷售中心的轉變。這種產業集群型專業市場,極大地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加速清河羊絨制品商圈的形成。
TAweekly:第三代又是基于什么建成的?
沈建華:河北南宮的羊絨產業科技升級創新基地項目算是第三代。2013年5月,華新在河北南宮的羊絨產業科技升級創新基地項目破土動工。項目地點是段蘆頭鎮,位于南宮市東南部,毗鄰我國羊絨集散地——河北清河縣,得益于清河縣羊絨產業的輻射力。集團瞄準南宮羊絨分梳加工的產業基礎,項目建成后可培育大約500家的羊絨分梳中小企業,提高產業層次,使南宮鎮全力打造成為中國羊絨分梳第一鎮。
TAweekly:第四代有什么特點?
沈建華:2014年開工建設的濮院毛衫創新園可以說是第四代,比較完整地體現了“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項目位于桐鄉市濮院鎮,是浙江省重點項目,重大產業項目,也是桐鄉毛衫時尚小鎮核心項目。園區總投資約16億元人民幣,園區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經全部建成,現引進企業上百家,三期世界毛衫博覽中心正在開工建設。此項目充分發揮華新集團旗下各集群創新孵化園區的輻射影響力,促進地區間產業互通互融、優質資源整合,成為濮院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獲廣泛認可
TAweekly:這四代園區功能逐步完善,為中小企業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生態壞境,“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也得到業內的廣泛認可,這主要得益于哪幾個方面?
沈建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市場機制在產業集群培育和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但政府對產業集群的引導和促進客觀上起到了支撐作用。我想,“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的基礎是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首先,政府科學編制規劃,為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指明發展方向;其次,整合公共資源,為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干預“市場失靈”;第三,優化公共政策,為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提供制度支撐;第四,打造區域品牌,為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構筑文化底蘊;第五,發展專業市場,為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提供要素保障;第六,創新政府服務,為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營造良好環境。
TAweekly: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曾經說過:“‘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培育出來的中小微企業成長得很好很快,一批小商戶都走上了品牌之路。可以說,是華新在拉著企業往上走。”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沈建華:首先,謝謝領導對我們華新的認可。其次,對于“華新在拉著企業往上走”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華新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問題進行改革。比如企業管理不專業,人員除了忙碌于本職多崗工作外,還要受制于一對多的高成本溝通、低效率采購、不透明的價格體系和繁雜的審批流程等問題,成為影響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絆腳石。為此,我們采取整合行業優勢資源,落實“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企業成長的計劃,推出倡導“共享資源”概念,打造出以采購、金融、信息系統、經營服務為核心的中小企業解決方案,在幫助中小企業降低采購成本、緩解現金流壓力、提升運營效率、提高經營能力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
平臺化+生態化組織=共生共贏
TAweekly:您認為未來的“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會發展成什么樣子?
沈建華:對于中國中小微企業未來而言,要參與到“平臺化+生態化”的組織模式中,構建或者融入“平臺化+生態化”組織是中國企業未來主流組織與經營模式的選擇。當然,華新作為平臺主、生態主,有必要承擔平臺和生態的管理責任。也就是說,必須讓加入平臺、加入生態的中小企業能夠存活,不能是過去吃干榨凈的思維,而是要真正建立共生共贏的思維,真正讓參與生態或者進入生態的企業能夠賺錢。比如,服裝行業的韓都衣舍,在傳統企業打造組織平臺,在行業資源平臺上成立數百個直接面對客戶的產品小組,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品牌運營,全方位具有決定權和經營決策權,使得一個服裝企業一年可以推出幾萬款新品,直接面對各種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推出產品,提高企業的市場銷售能力,拓展市場空間。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提到“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對于幸福的獲得歸結于兩個字——“奮斗”。
在2018年,華新和中小微企業如何獲得幸福?筆者以為,依然是那兩個字——“奮斗”。
據了解,每年從濮院鎮和洪合鎮銷出的毛衫服裝能達到9億多件,銷量占到了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推動了南方和北方地區毛絨紡產業不斷地發展。在我國毛絨紡行業中,從年代久遠的記憶,到時尚“符號”的毛衫,幾十年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崇尚誠信的毛絨紡商人,同時毛絨紡產品也成為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熱門商品之一。
天道酬勤,日新月異。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敢想敢干的沈建華敏銳地識別出當地毛絨紡產業的優劣態勢,采取有效的資源整合,推出的“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新模式得到了桐鄉濮院、清河、秀洲洪合、南宮等縣鎮的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認可,也獲得了滿滿的“幸福”。
當然,肯定“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不僅要從行業的角度看,還要跳出產業看這個模式,綜合社會、經濟、環境等多個角度去評價,這樣才能看出這個模式還有更重要的價值。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陳樹津在“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的價值”一文中分析到:我們發現,這個模式和我國現行的幾個重大戰略行動都有很密切的關系,或者說這種模式的思路、做法都符合這些戰略行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的要求。比如,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2014年3月16日,**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為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充分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使之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引擎,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是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大措施,2014年8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等。
與時俱進的華新,深入領會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的行業發展方向。沈建華表示,將繼續加大扶持中小企業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帶動產品創新和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努力將價值鏈向研發、標準制定、銷售服務等方面拓展,發揮科技創新在行業中的引領作用,讓“幸福感”成為他回饋社會的力量。
十九大報告指出,“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種情況下,沈建華認為,傳統企業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把握順應發展大勢,結合自身所處的行業發展和企業實際,走轉型優化升級之路。要按照十九大精神,推動民營企業中的傳統產業,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華新產業集聚成長”將向價值鏈高端提升;推進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注重產品質量品牌建設,提升制造品質和企業競爭力;利用產品技術、管理、產品等優勢進軍海外市場,獲取更大發展空間和優勢。
2018年是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沈建華將繼續依靠“誠信守義”的“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為中國毛絨紡產業的發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堅持不懈,奮斗到底。通過一點一滴的累積,為中小微企業健康有序地發展而努力奮斗,這是他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