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地時間4月23日-27日,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海爾COSMOPlat展臺,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項目COSMOPlat大規模定制模式研究與應用正式啟動。目前該項目已成功獲批中國科技部和德國教研部兩國“中德2+2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海爾是科技部第一批中德科技合作項目立項單位。
本項目即海爾擬聯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院、菲尼克斯、中國同濟大學、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四家企業院所,使中德雙方在智能制造模式方面做進一步的深度合作,通過開展大規模定制模式研究與應用,并應用先進技術,強化橫向、縱向、端到端整合的效果,持續創造用戶和企業價值。中國駐德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王衛東先生、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信息技術聯盟主席費爾納先生、德國工程院院士、IML榮譽院長庫恩先生及海爾智能制造負責人等現場出席見證。
近日,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主動參與網絡空間國際治理進程,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正是在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指導下,為了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國際治理進程,值此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德開啟科技創新合作四十周年之際,中德2+2項目啟動,意義非凡。
中德合作淵源:海爾國際合作經驗豐富,領先行業
2013 年德國政府正式推出“工業 4.0”戰略,此后中德兩國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并展開全面的合作,合作的重點是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引導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由德國“工業 4.0”研究機構、中國相關院所和中德兩國企業組成的青島中德“工業 4.0”推動聯盟,于2015年2月9日在中國第十一個國家級經濟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成為中國首個“工業4.0”聯盟——其成員包括海爾、同濟大學等。
海爾成為中德政府國際合作的先鋒,還因為海爾在國際合作方面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具有通過尋求國際合作解決行業痛點的開放進步的理念。從創業初期引進德國利勃海爾生產線,到與 SAP、菲尼克斯,巴斯夫等德國企業在軟硬件、原材料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德國研發中心的設立,海爾擁有非常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
對此,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王衛東在致辭中表示,像海爾一樣的中國企業太少了,應鼓勵更多像海爾這樣的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到全球舞臺上來展現中國創新的魅力。德國工業4.0之父、德國工程院院長孔翰寧也談到:很歡迎海爾COSMOPlat到德國來,來幫助德國的中小企業進行工業升級,這是一個雙贏。可見,此次中德國際政府間項目啟動,由海爾等企業領銜進一步加深國際合作,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模式,是中德兩國在工業 4.0、智能制造領域碰撞交流的具體體現和現實需求。在時代邁入網絡化戰略階段的當下,由海爾主導參與該項目,深化了共創共贏的中德合作思路。
海爾COSMOPlat首承擔政府間項目,開啟國際合作之路
在此次中德政府間合作當中,海爾將和菲尼克斯在電氣元件技術研究方面展開合作,以共建聯合實驗室的方式,加強在電氣元件技術方面的技術研究。同時聯合弗勞恩霍夫和清華大學共建的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在智慧物流方面,也和弗勞恩霍夫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加強在智慧物流方面的技術研發力度。
項目的目標源于現有互聯工廠智能制造轉型需要,對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演變的深刻認識,依據大數據、物聯網、智慧物流的技術、協同控制等技術和成果,建立大規模定制模式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以及應用示范,實現智能制造能力的高效化、標準化和普適化等目標。簡而言之,該項目要解決的正是我國智能制造業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痛點問題,從而提升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體系化的方案并在實體制造業實施。
更深層意義在于:通過中德相關機構關鍵技術的研究,將帶動一大批創新技術在集團企業與中小企業中的深入應用,促進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海爾COSMOPlat代表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品牌獲認可
海爾COSMOPlat能夠成為中德合作的核心力量,在中德國際政府間合作項目當中體現出獨特價值,關鍵還在于其自身以理念的先進性和強大的規模實力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圈。2017年,COSMOPlat聚集了3.2億用戶,實現交易額3133億,定制定定單量達到4116萬臺,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規模定制解決方案平臺。
在社會化成果方面,海爾COSMOPlat平臺不僅激發海爾的新動能,還實現了跨行業跨區域復制,通過賦能中小企業,助力中小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2018年3月,海爾COSMOPlat金鄉大蒜示范基地落戶金鄉,建立了海爾COSMOPlat金鄉大蒜全流程物聯網追溯平臺,助力金鄉大蒜品牌價值提升。此外,海爾與自動化及定制化智能裝備制造企業PML發布全新工業物聯網應用COSMOline,并聯合F&P Robotics共同探索協作機器人產品創新與應用推廣,賦能企業提升制造績效與生產力,順利實現COSMOPlat跨文化應用。由此,海爾COSMOPlat平臺模式在建陶、家居、農業、服裝等行業均實現了跨行業跨區域復制,由海爾的9大互聯工廠為樣板,復制到12個行業、11個區域和20個國家,服務全球3.5萬家企業。
在標準方面,海爾COSMOPlat模式經過實踐得到了全球的廣泛認可。2017年底,總部位于美國紐約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英文簡稱“IEEE”)新標準委員(Nescom)大會通過了一項由中國企業海爾主導的大規模定制通用要求標準的建議書,首次提出由海爾主導起草制定大規模定制國際標準。這是IEEE創辦半個多世紀以來唯一的以模式為技術框架制定的國際標準,由中國企業牽頭制定在全球也是首例。
理念方面,海爾COSMOPlat始終以滿足用戶需求為中心,具備全周期、全流程、全生態三大差異化特點,注重大數據基礎上的小數據,實現了高精度下的高效率。因此,海爾COSMOPlat平臺與其他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最大差異化特征在于:海爾COSMOPlat平臺作為全球唯一連接用戶的大規模定制平臺,通過終身用戶塑造的全生命周期、互聯工廠打造的全流程、開放共享構建的全生態,打造了COSMOPlat的大規模定制模式平臺生態品牌NO.1。
目前海爾COSMOPlat秉承“人單合一”模式理念要求,聚焦全球生態,讓用戶成為制造的“核心”,協調用戶“個性化”與制造“規模化”之間的矛盾,帶動制造業走上智能制造升級路,將為全球互聯新時代下的工業轉型帶來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