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非遺”揭牌 五龍子賀誕等經典節目上演
龍母,在嶺南西江流域的民間,是一位造福百姓、護一方平安的保護神。6月21日,2018大瀝鎮黃岐龍母誕在黃岐龍母廟熱鬧舉行,龍母升座、“五龍太子”朝賀誕等10多場儀式莊重上演,近二十隊賀誕典禮儀仗表演隊伍一展風采。現場,還舉行了兩項“市級非遺”揭牌儀式。
五龍子領銜共賀龍母誕辰
2014年,大瀝首次舉辦了大型龍母誕廟會,儀式莊嚴隆重,至今年五月初八,已是第五屆。
今年,龍母誕活動取消了“五龍東渡”的儀式,但“岐陽踏歌”、“龍母祭典”等經典保留節目依舊吸引眼球。五龍子在儀仗方隊的伴隨護衛下,經過“岐陽古道”,進入黃岐龍母廟拜祭龍母,沿路爆竹聲聲、鑼鼓喧天,龍獅共舞。
儀式上,五龍子身著白色、紅色、橙色、藍色及綠色五色戰袍,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腳瞪戰靴同拜龍母。拜母時五龍子誠心誠意上香、奠酒,然后排成一字型,三跪九叩,恭恭敬敬叩拜龍母。悅城龍母祖廟作為娘家,向黃岐龍母古廟贈送龍母衣,龍母衣是晚上龍母誕辰時為龍母更衣時所用。接著,長者代表上頭炷香后,其他人列隊上香。
龍母誕現場,燈籠隊、羅傘隊、龍旗隊、金童玉女隊、肅靜回避大笛隊、廟方信士隊、德慶鄉親代表隊、花籃隊、金豬貢品隊、茶果貢品隊、龜丞相、禮儀隊、五龍子、賀禮隊、父老鄉親隊等近二十隊賀誕典禮儀仗表演隊伍也悉數亮相,一展風采。
頒發兩項“市級非遺”牌匾
“龍母誕”賀誕上,傳統活動包括朝拜龍母、錦龍盛會、醒獅菜青、演大戲等,成了大瀝人弘揚龍母文化、促進海外同鄉相聚的重要節日。隨著大瀝鎮對于打造特色民間文化活動的重視,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八“龍母延”,已經成為了大瀝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
2016年,黃岐龍母誕已經入選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7年底,黃岐龍母誕成功當選佛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4月,黃岐龍母廟也被授予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傳習所)的稱號。
當天,龍母誕儀式上現場頒發兩塊“市級非遺”牌匾。此外,除了熱鬧的龍母祭典以外,本次黃岐龍母誕活動期間,還有曲藝表演、伯奇杯攝影展、創意集市等一大波節目持續放送。
行善積德“真善美”的化身
西江流域有關龍母的傳說由來已久,在不同區域流傳著不同的版本。在大瀝,最為普遍的說法是:黃岐龍母源自德慶悅城龍母,是西江流域的母性神,她善良、仁慈、博愛、積德、行善,深得廣大民眾愛戴,她教育五龍子愛民、為民、護民的美德世代傳頌。
龍母誕習俗活動延續了近兩干年,至今長盛不衰。五月初八為龍母正誕,善男信女們從子時起便爭相膜拜龍母,祈福庇佑。曾有詩云:“龍母出南國,江聲載譽聲;原無迷信意,本為濟滄生。”
龍母文化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廣大信眾。《南海縣公署布告》(第九十號)中便記錄了民國十一年黃竹岐鄉的父老和有識之士倡議籌建共濟善堂的善舉。2008年,龍母文化協會成立,廣泛開展慈善公益。每年,協會都集聚各方之力,開展“敬老送孝”、支持社會公益創投、開展關愛送溫暖三大項為主的公益活動。
隨著大瀝鎮全力推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三美一優”和“宜居住、宜休閑、宜觀光、宜旅游”的美麗文明示范村居建設工作的展開,教人向善的龍母文化進一步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希望通過將將龍母精神推廣傳揚,將龍母最本真的“善”化為民眾積善行德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