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特約記者 孫少|北京報道
責編:陳惟杉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28期)
(曹健鵬 攝)
67歲的董觀明先生,星目含威,疾走如風,聲若洪鐘,沉穩而厚重。
他是香港時計寶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天王表品牌創始人。
說起很久以前的經歷,他如數家珍,一切好像就在昨天。
投資90萬元,一共才十幾人的初創公司,30年間迎來巨變。近10年共計納稅12億多元,2700個專柜遍布全國各地知名商場,員工人數5000人,天王表業年產量超過200萬只,天王表品牌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這樣的成績,他說得語調格外平緩。
倒是興建中的天王表總部大廈,讓老人喜上眉梢。即將結束長期租用別人廠房的歷史,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擁有公司自己的家,這讓董觀明很是興奮。說起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的新大樓,他的笑如孩童一般。
在與記者的長時間對話中,他的一句“是中國偉大時代成全了我”,最富感情色彩、最令聽者動容。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他投身祖國懷抱,他為自己的選擇感到慶幸。
他說:如果當初不那么選擇,我不知道自己活成什么樣。但可以肯定,不會比現在出色。
他說:如果把過去的事拿到現在去做,即使再多辛苦努力,也不可能成功。因為起點、環境都變了。
他說:天王表在內地發展的這30年,跟上了這個開放的時代、進步的時代、偉大的時代。
“天王表為您報時”的廣告詞讓天王表深入人心
1988年,董觀明以在香港注冊的偉明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時計寶投資有限公司的前身)為投資主體,在內地創立了天王電子有限公司,創立了自主手表品牌——天王表,一頭扎進國內鐘表市場。
天王的名稱大有來頭。當時的內地,港臺文化大行其道,給自己的初創品牌命名時,董觀明巧妙借用了霸氣十足的“天王”二字,標識則選用了皇冠。他希望做到鐘表界的王者,品質的王者,給受眾帶去最好的時間體驗和享受。
初創公司,資金和人力資源有限,內地與香港經濟的落差,生活習慣和文化上的差異,董觀明遇到的難處可想而知。灑下無數汗水,經過幾多拼搏,然而收效卻比預期差很多。
公司就這樣不溫不火地走到1992年。當時,國內腕表造型老舊、設計單一。改革開放過程中,國外時尚潮流漸漸東來,人們開始追捧時尚腕表,尤以愛美的女性群體為甚。
天王表敏銳捕捉這一變化,迅速推出一批新穎別致的靚麗時尚女裝腕表,市場反響強烈,一時風靡全國。從此,天王表開始被人們所認識。
1998年,董觀明干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他把目光聚焦在如日中天的中央電視臺,于是,觀眾每天都會在新聞聯播的前幾秒聽到“天王表為您報時”的廣告詞。播放這個廣告花了近2000萬元,比天王公司當年的利潤還要高。但天王表卻從此植入人心,深深嵌入幾代人的印記中,一時間風頭無兩。
2003年,面對國內外腕表品牌的重重圍困,以及零售業因非典肆虐陷入的寒冬,天王公司選擇了集王者風范和君子氣息于一身的陳道明為產品代言,再次贏得市場先機。
就在各國產品牌紛紛效仿,高價聘請代言人的時候。董觀明和他的團隊轉而把重心放在了渠道和服務上。為了細化管理,他們將全國各地辦事處的數量增加到了38個,直接管理和運營遍布全國各地商場的天王表銷售專柜,消費者由此得到統一規范的產品體驗和便捷高效的服務。
2013年,他們又推出“傳奇”系列腕表,以簽約國內頂級超模+眾多知名影星全國巡演的獨創模式,在全國開啟“傳奇·創世紀”天王表25周年傳奇時光之旅。這一新穎的推廣模式在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
尋求核心技術突破,不忘社會責任
研究市場走向并迅速開發應市產品,一直是天王表的優勢。在獲得市場認同后,天王表更希望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2010年,專職腕表新技術開發的天王表研發中心成立,天王表大踏步邁向高端精密制表領域。
多年間,該公司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性發明專利數十項,產品的設計和創新獲得強力支撐。2012年推出天爵陀飛輪系列腕表,2015年研制成功2000米深度防水潛水表,再到2018年防水深度達10500米的潛水表取得成功。智能表、材料應用、機芯改制等項目的立項和深度涉入,均證明了天王公司在核心技術上尋求突破的決心。天王表的工業設計中心和技術中心,也朝著國家級設計中心和技術中心的目標發展。
不吝巨資發力產品和渠道兩端,天王公司得到了市場的豐厚獎賞。從各鐘表上市公司報表來看,天王表市場份額和凈利潤一直領先于國產品牌。早年布局的線上電商渠道,銷售額也在國產品牌中穩居第一。線上線下雙魁,讓天王表成了業內響當當的佼佼者和行業標桿。
天王表從未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從創牌至今,董觀明和他的團隊一直致力于慈善事業:四川省殘疾人聯合會、湖南長沙抗洪賑災、廣東梅州市大埔縣災后重建等,都得到天王表的慷慨支援。
(視覺中國)
2015年,天王表捐助100萬元,為廣東嘉應學院莘莘學子設立獎助學金,為高校教育貢獻力量。
2016年,董觀明通過集團公司向香港表廠商會及香港鐘表業總會總計捐資500萬港幣,用于鐘表業界人才的發掘和培養。
天王表于2017年5月正式成立天王公益基金,用于綠色環保實業。同年6月,天王表向深圳鐘表行業協會捐贈200萬元,支持鐘表教育慈善文化建設,為鐘表行業教育及人才培養積極貢獻品牌之力。
據董觀明透露,他將在2018年8月品牌創牌30周年之際宣布更多的慈善計劃。
中國如何成為鐘表強國?
幾多風雨,中國鐘表行業一直在艱難曲折中前行,卻從不言敗。
如今,隨著上個世紀80年代眾多新興品牌落戶,深圳形成了規模龐大而完善的鐘表核心產業帶,鐘表所需的任何零配件在深圳都可以找到,天王等上市鐘表企業也都扎根深圳。
為擦亮“中國鐘表之都”這張名片,深圳市政府正聚集中國四分之三的知名腕表品牌,全力建設中國鐘表硅谷——“光明時間谷”,同時深圳還把鐘表行業列為高新技術和時尚創意產業加以扶持。這些舉措顯示出深圳的遠見卓識,對鐘表行業發展意義非凡。
目前,中國鐘表年產量占世界產量的80%以上,有非常完善的產業鏈,但出口產品以低端為主,市場份額和利潤都較低。因此,中國雖是鐘表大國,但還不是鐘表強國。除了鐘表品牌價值,在機芯技術上,我國與瑞士等鐘表強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鐘表機芯于方寸之間整合幾百個零部件,涉及設計加工、材料甚至軍工等多個行業。尤其在加工環節,因為有被用于軍事用途的擔憂,在進口國外高端加工設備時,會被“卡住脖子”。這些因素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國內鐘表企業過往的發展。
但隨著國家精密制造技術的發展,以及鐘表行業領軍企業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和投入,這些問題終將得到解決。
眼下,鐘表行業的發展形勢有喜有憂。
憂的是,傳統手表整體市場增速減緩,同時還要面對智能手表每年侵占3%至5%市場份額的窘境,當然更多的原因是受經濟發展周期影響的市場大環境所致。
此外,鐘表行業的專業人才面臨斷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鐘表廠培養出的專業人才絕大多數年事已高,仍能從事鐘表制造研發的所剩無幾。目前,全國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大都已經停擺,有些職業學校嘗試設立相關專業,但教學水平不夠高。
喜的是,相關數據表明,隨著消費升級,精神消費越來越多,消費者對佩戴手表的要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智能化個性化的手表在未來會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傳統鐘表企業只要順勢而為,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面對人才短缺問題,行業組織及行業領軍企業正在發揮積極作用。天王表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通過向香港和深圳的鐘表行業協會捐款,資助行業人才培養,并與高校合作,聯合培養技術人才。此外,他們還吁請相關部門和高校從中協助,以創新聯合辦學模式,把世界先進的鐘表制造知識、理念引進到中國。
就目前來看,未來行業的發展,如何發揮領軍企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天王表站在30年的歷史發展關口,關于未來,創始人董觀明說出了他的四個夢想:成為顧客滿意度最高的鐘表品牌、成為員工幸福感最強的鐘表公司、成為最具務實創新精神的鐘表企業、成為社會公益性最高的鐘表集團。這應該就是天王表對于“真正王者”的理解。
鐘表事,一生緣。對過去的成績,董觀明并不滿足,他希望天王表能在世界唱響“中國時間”。董觀明知道,自己和后來人必須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