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的“造物”,其實是源出一體的。
所謂“造物”,是中國工藝制作史上的一個概念,即以藝術的格調去制作器物,使之精美而富有價值。
這個“造物”用在當下日本制造上,是非常恰當的。
日本是島國,資源有限,生存空間狹小,在交通不變的歷史年代,日本的百工技藝,可師從的最好老師便是緊鄰的中華之國。
中華大陸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的各種創造能力都長期領先世界。
在日本出版的辻惟雄(日)所著《日本藝術史》一書中,我們清楚的看到,從日本的彌生時期到明治前中期,日本的藝術、工藝品的制作,都深受中國藝術風格和技藝的影響,即便當代的浮世繪,女主的面龐身形,都深深烙下中國大唐仕女畫的風骨。
故可以這么說,中國百工技藝,傳藝日本,感染日本、成就日本。一點也不為過。
但明治維新后,日本在工業上發力,很快成為亞洲第一工業強國。二戰后的日本國淪為一片廢墟,但這個民族特有一種島礁之硬氣,勵精圖治,砥礪前行,工業制造和技術創新的水平再次成為亞洲第一。
日本制造了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卡西歐),第一只石英手表,第一臺筆記本電腦(東芝),第一臺液晶電視、第一臺恒溫熱水器(能率)……引領風騷至今達70年,放眼世界,當下可以比肩的對手也就是美國、中國、德國三個。
在“造物”上同出一門的中國和日本,在上世紀60至90年代這三十年多年里,差距頗大。因為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還是受計劃經濟的指導,生產力較為落后,民生產品極為短缺,而此時日本的重工和輕工產品早已風靡世界了,上世紀50、60年出生的人一定記憶深刻,他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是接受著以索尼、松下、東芝、能率為代表的日本品牌家電的啟蒙。
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高低有很多指標:規模化、專業化、技術創新、新材料應用、工藝精美、銷售價值、品質耐用性、市場接受度……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規模化、專業化、技術創新、新材料應用、市場接受度等指標可能更受益。
從個體消費者層面看:工藝精美、銷售價值、品質耐用性等指標更重要。
從可持續商業價值層面看:專業化、技術創新、新材料應用、工藝精美、銷售價值等指標更重要。
步入2010后,中國的家電制造在規模上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這也是歷史的必然,中國“造物”的歷史悠久,之前落后于日本是拿破侖所言的“昏睡的獅子”。一旦這頭獅子醒來,能量的釋放是千當量級的。
在不同的科目上,日本和中國產品與技術的區別各有千秋。但在家電產業上,日本的產品無論在技術創新上、品質控制上、工藝精美上,使用體驗上,都全面領先于中國。
中國家電企業近廿年是以拼價格、拼規模獲得優勢地位的,導致部分日本產品退出中國,或升級高端。日本的這種出讓,是因為這個品類的經營價值讓中國的低價給全面透支了,日本商品再留在這個品類中已沒有太大價值,就象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退出家電業,轉入IT軟件業一樣。
2、
為什么中日企業在制造的血統上同源,但在價值經營上卻殊途揚鑣?
為什么日本企業不打價格,注重生產優質產品,保證較高利潤,而中國企業卻愛打價格戰呢?
說到底,是兩個地域民族文化的基因血統所決定的。
如前所說,日本是個島國,資源有限,所以日本人民從小就培養了節儉不浪費,物盡其用,價值最大化的人文觀念,同步養成了堅韌、內省、專注的“造物”精神。這種人文理念放大到企業經營中,就自然會形成一種趨優經營的民族“造物”共性。
在國家和產業大戰略層面上,日本具備了前瞻性的格局,善于不斷的積蓄力量迭代創新,保持戰略競爭力;
在具體的企業文化中,則保持了極高的精品理念、專業專注、堅持不渝的特質。
所以日本的制造,一旦選擇好一個產業目標,就堅持專注的做下去,把這個產業做深做透做強。
在日本,發展超過三代的日本中小企業比比皆是;相對于做大,不少日本人更在意深耕某一行,直到無與倫比獨一無二。
資源有限,就盡量把產品做到以輕、薄、小為特點的精美。要把產品做到輕、薄、小的精美,就必須在材料上、技術上、工藝上創新改進,培養日本企業強大的創新能力。以廚電業的研發投入計,中國兩大廚電產業群(長三角、珠三角)的技術研發與產值的占比分別為2.8%和2.2%,而日本廚電產業的代表能率公司技術研發投入超過7%。
企業要創造價值最大化,就必要做品牌、做品質、做用戶使用口碑。日本企業做品牌的典范是索尼,它創業之初瀕臨死亡,接到一個救命訂單是出口美國市場的“隨身聽”,開始美商要求打美國牌子,但索尼堅持打自己的品牌,這才有了聞名世界的索尼。
日本企業做品質的典范是能率,這是一個近70年壽命的家族企業,在日本燃氣具行業排名第一。能率燃氣熱水器進入中國20年,從不為中國熱水器企業盛行的價格戰所干撓,堅持按照日本的制造標準生產產品,哪怕成本再高也不降低制造成本。因為品質過硬,能率熱水器目前成為中國市場上影響力巨大的高端熱水器。
做產品口碑,能率熱水器更是典范,它有三個鮮活例子值得中國企業借鑒:
一是始終用高技術含量產品贏得用戶。能率熱水器進入中國伊始,在燃氣熱水器上就導入更安全、用戶使用更舒適、但成本更高的恒溫技術,這一堅持就是25年,也難怪中國燃氣熱水器的行業主管單位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執行理事長張東立先生,在上海舉行的2018年能率熱水器新品發布會上,高度肯定說:“能率公司給中國燃氣熱水器行業帶來了恒溫技術。”
在2018年,能率又全面推出功能更強大的恒溫燃氣熱水器,一改中國企業慣用的單水量伺服器,研發雙水量伺服器和微焰燃燒技術完美結合,使燃氣熱水器恒溫技術更加臻美。
二是能率新科技產品——全屋供暖系統產品,這是一款應運中國消費升級的高科技產品,供暖爐主機為日本原產,采用燃氣具行業先進冷凝式換熱燃燒技術,達到一級能效標準,可在30分鐘內迅速升溫,解決全屋大宅生活熱水和供暖的使用,成為中國高端住宅熱水和供暖的首選配套產品。
三是用人性化的社會活動感染用戶。能率從不搞中國式的“降價讓利大促銷”,注重用好產品感染用戶,創造口碑。從2012年開始,能率公司每年會組織幾批用戶,到上海中國工廠和日本神戶能率工廠參觀,近距離比較兩地一致的制造水平,這個活動能率一做就是六年,使近千名用戶參觀兩地工廠后,無不從內心對能率大大點贊。
3、
日本文化特有強烈的危機感,善于內心自省。從日本禪學、茶藝、武士道、影視和出版界,都比較推崇內省式的憂患意識,近年一系列的作品如《日本沉沒》、《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危機》、《日本的挑戰》、《日本的劣勢》……都可以看出日本時時在告誡自己要內斂、修心、不自大。
正如能率公司進入中國二十五年了,企業一直沒有大做商業廣告,品牌并不象一些跨國公司那樣強大,但能率的本意恰恰如此,是用品牌的隱忍,讓企業不自滿而保持競爭進取心,把資源放在產品和技術儲備上。早在八年前,能率就儲備好全屋供暖系統產品技術的儲備,而今年才高調推出。
正因為以上日本的民族文化的特質,導致了日本“造物”理念的獨特和可貴。
我們從一些相關的資料也可看到,近二十年來的日本,也象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一樣,已經從低端制造業的家電之類產業,轉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醫療,生物,新能源,物聯網,機器人,高科技硬件,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新興領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中國的一句格言,日本企業正是領悟了其中真諦,才從中日的“造物”同源理念中領先一步,走在中國企業前面。
中國企業未來的戰略,不應是去追逐互聯網的盈利模式和投資金融地產,而是要放下虛榮的自尊和固步自封,學習日本企業務實精神,潛心做研發,做精品制造,做品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