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前言中,瓦萊利曾談論"偉大的革新會改變藝術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將影響到藝術創作本身,最終或許還會導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近日,由蔡成杰聯手華為P30 Pro拍攝的短片《悟空》花絮曝光,印證了瓦萊利的觀點。
在蔡成杰的心里,其實早已存在了一個關于時間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有年少時的夢想、快速流失的時光以及對于未來的種種幻想,所有的這些元素構成一個時間折疊的故事。"任何一種規則的存在就是用來打破的,我們就應該去打破。"比如短片第一次用手機裸機無外設、無外接鏡頭拍攝、第一次采用豎屏拍攝,都是該片的創新之處。
關于短片《悟空》的定位,導演將其當作一次實驗,以此深度討論和驗證"電影感"。"什么是電影感?畫面越像大機器拍出來的,就越有電影感嗎?觀眾對電影感的審美是不可撼動的嗎?"這是蔡成杰以華為P30 Pro進行拍攝的動機之一。
蔡成杰在籌備初期就放棄了模仿,他嘗試發揮手機自身輕便靈活的特性,去拍"大機器拍不到的畫面",于是手機除了成為攝影設備之外,也變成了演員。比如《悟空》里面有滾落懸崖的戲份,導演弄了一個塑料的大桶,然后把那桶摳出一個孔來,把手機用大力膠沾到里面,最終拍出的效果類似膠片。
在藝術形式上,《悟空》采用豎屏拍攝模式,而豎屏拍攝則是另一種對審美的挑戰,它要求短片必須在形式之外,建立起其他能區別于所謂"快消影像"的氣質。當技術開始改變一些約定俗成的定義,蔡成杰希望能找到更為精準的美學方法,一面進行挑戰,一面進行重建,讓觀眾能夠認識到"豎版也可以拍電影"。
在花絮視頻中可以看到很多極限場景拍攝,比如導演將手機扔進水中取景,近距離拍攝蜥蜴、毒蛇、昆蟲等,在細節上采用微距拍攝,很好還原了動物最真實的自然狀態,而面對火焰這種危險場景,導演更是以"華為P30 Pro火烤"的方式取景,這些都是大型器材不方便實現的。在許多特定的視角下,手機是奔跑者,是被扔出去的飛鏢,是一滴眼淚,是上天入地的小悟空,蔡成杰在花絮視頻中笑言"我們是在虐待華為P30 Pro"。
蔡成杰表示,無論從技術還是文本上講,《悟空》與華為P30 Pro都達到了很好的契合,未來影像是改變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華為的確是改變了一些我們看世界的方法,應該繼續堅定的走下去。目前,除了蔡成杰導演,王潮歌、麥子、彭宥綸等眾多知名導演也紛紛用華為P30系列創作。在此趨勢下,未來華為P30系列無疑將成為藝術家和大眾消費者觀察世界的第二雙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