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長生不老”便是每個人都會去幻想奢求的。繼秦始皇后,古代帝王以及王公貴族因癡迷“長生不老藥”而導致中毒死亡的事件頻頻發生,淪為后世笑談。而新中國成立后,現代醫學(抗生素、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等)已經將平均壽命提升了將近2倍多,“科學續命”變得可行。而一些突破性醫藥成果仍然在加速人類壽命的延長。而在這一進程中,有一名中國學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數據來源: 中國統計年鑒2017;我國歷代人均壽命和預期壽命,林萬孝,1996年
β-煙酰胺單核苷酸因被多方證實可以顯著延長壽命,而被民間稱為“長壽藥”,但因高昂的價格幾乎淪為富人的專利。今年8月,《今日中國》以“生物催化劑先導王駿:酶工業拓寬長壽之路”為題,封面報道了王駿教授用酶法突破“長壽藥”天價的研發之路。
王駿教授的高超的生物酶技術來源于其身后的學術背景。王駿研究生師從中國微生物學泰斗焦瑞身,之后赴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研究生和留學生。攻讀博士期間與同校的兩位生物學諾貝爾獎相交甚篤。一位是靠“反向轉錄”獲得諾貝爾獎的Howard Temin教授,一位是發明電泳技術的Oliver Smithies教授。Oliver教授甚至邀請王駿教授登其私人飛機暢游芝加哥。
40年前初出國門,王駿目睹當時的美國科研條件十分優越。1980年威斯康辛大學一年的科研經費是3.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億元,而當時整個中科院百余個研究所全年的經費還不到1億元人民幣。畢業后王駿先后任職于美國農業部、澳大利亞La Trobe大學,在創立基因港之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職15年,在酶法領域多年積淀,使得王駿迅速讓基因港具備了完整酶制劑產業鏈,擁有了八十余項專利。
領隊30余人,降低售價90%
β-煙酰胺單核苷酸作為近幾年科學界抗衰老的明星分子,因2013年哈佛醫學院David Sinclair的教授研究而名聲大噪:服用β-煙酰胺單核苷酸一周后,相當于人類60歲的小鼠恢復至20歲狀態,并延長了30%的壽命。后續《Nature》《Science》《Cell》等權威期刊從激活干細胞、維持端粒長多方面,進一步奠定了β-煙酰胺單核苷酸抗衰老集大成者的地位。
然而,復雜的生產和提純工藝使得β-煙酰胺單核苷酸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最早將其商業化的日本,單瓶有效劑量的售價都高達2萬元人民幣,這讓其幾乎淪為富人的專利。基于基因港完善的全酶法工藝,王駿帶領基因港三十多位科學家在過去2-3年間基因港發明的綠色制備方法已將有效劑量的煙酰胺單核苷酸零售價降低至不到200美元。推出的艾沐茵(核心成分β-煙酰胺單核苷酸)售價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超高的性價使得其登錄京東后引起中產階級的搶購。
2018年11月15日基因港100噸β-煙酰胺單核苷酸工廠在中意生態園舉行開工儀式后,開工4個月后,基因港100噸工廠進展順利,預計年底投產。基因港將繼續維持世界上最大β-煙酰胺單核苷酸工廠的地位。而基因港100噸全酶法谷胱甘肽工廠則也于今年春季投產。
生命的極限,100?120?150?
今年5月華爾街頂級投行美銀美林(America Merrill Lynch)稱,醫藥技術加速發展,"延遲人類死亡"的市場規模已經達1100億美元,人類壽命將很快突破100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馬克斯·普朗克統計,過去200年里,人類平均壽命每10年就會增加2-3歲左右;中國的平均壽命也從1949年的30多歲,延長到了現在的近80歲。
對于生命的極限,王駿曾在媒體采訪時坦言:“四年前,我們開始著手項目之初,那時候最多1000個人知道β-煙酰胺單核苷酸,現在至少1000萬人了解。50年代初的工業化國家,平均壽命是46歲,60年代達到70歲,其主要原因就是抗生素的使用,這是壽命提高的第一個臺階。從70年代到現在,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醫療條件改善,壽命又增長了,這是第二個臺階。第三個臺階是攻克癌癥,把所有癌癥都攻克了,壽命能提高2-3歲,因為癌癥不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下一個壽命的增加應該是輔酶領域,但活到120歲、150歲都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要健康、快樂地長壽。”
2018年9月10日,基因港香港科學園旗艦店開幕
王駿是自然科學家,但他人文底蘊豐厚,擁有深厚的古典詩詞和中國傳統文化學養。荀子名言“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是其真是寫照。從事生物科技20余年,王駿教授總結學習心得“同行之間的交流溝通,普羅大眾的傳道解惑,都要求語言生動,深入淺出。否則如古人所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談到100噸β-煙酰胺單核苷酸產品的普及,更是笑稱古語應該改為“人生百歲不稀奇”了。